梁简文帝萧纲的春江曲赏析
《春江曲》是梁简文帝萧纲的作品之一,言简意赅地刻画了离别女的苦楚。
春风缠绵,春水缥缈。行人一心急着渡江,无暇回顾;只留下堤上送行的人儿,空自悲切。
诗人打破了离别诗中常见的双方依依难舍的写法,敏锐地从真实生活中捕捉了这一小小的、使人淡淡地惆怅的情景,信手写成这样一首小诗,将他自己一瞬间的感受、情绪凝固了。
春江曲的作品全文
客行只念路,相争度江口。
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春江曲的作品赏析
古来写送别的诗不知有多少,或是写送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国风·邶风·燕燕》)的哀伤,或是写“将去复还诀”(鲍照《代东门行》)的留恋。萧纲此首《春江曲》却有些特别,他一面写送者伫立堤上,拭泪摇手;一面写行人熙熙攘攘,争着上船度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是大江南北交通要道)。
送者肝肠寸断,多么希望行人再回头看她一眼;行者却什么也顾不上,只一心想着上路。于是,静与动,凄清与喧闹,多情与寡意,全诗便由这些矛盾着的因素交织构成。
五言四句,朴素得犹如口语,亦精炼到了极点。“客行只念路”的“只”字,叫人知道堤上的情人并不在念他念中。
“相争度江口”的“相争”二字,使人联想到渡口的喧嚣,同时也和“只念路”呼应——一个人在那种紧张的气氛中往往无暇顾及其他。“谁知”二字,衬出了“堤上人”被撇在一旁的凄清。
“空摇手”的“空”字,不但表面那行人并未报以同样的动作,而且暗示他当时也没有怀着同样的心情,越发显得“堤上人”的妄自多情。
五言四句是南朝民歌《吴声》、《西曲》常用的形式,萧纲此首当然是受其影响。但用字的精确和富于暗示性,却又显出文人诗的特色,也使诗显得含蓄,有言外之意。
我们还想起《西曲歌.那呵滩》中的两首“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哪得到头还。”
这是男女倡答之词。女子痴情而那男子却给她泼冷水。萧纲是否受这两首小诗的感发而作此《春江曲》的呢?可能是,但亦未必。看来他的灵感主要还是来自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
《那呵滩》写的是男女间的事,一看便知;《春江曲》则除了“堤上人”显得柔弱的形象使人感到是一位女子外,并无明确的语句说明是女子送别情人。若不是它被选入《玉台新咏》这部专录与女子有关诗歌的总集,我们甚至不妨看成是写一般的相送情景。
行人的“只念路”而不顾念堤上之人,也可能是由于争着渡江的特定环境,而不是他的薄情。可以说,这首小诗超越了男女情事的描写,它敏锐地抓住了送别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情景,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诗人用《春江曲》这个题目。
春日的江流本该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明快之感,但诗中写的却是离别的愁绪。作者似乎从这种反差中品味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惆怅,诗人的心灵实在是敏感的!
春江曲的作者简介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
张家辉王俊凯加盟反战电影731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