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普米族历史:起源于祁连山的古老民族
普米族为什么叫普米族
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各地普米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语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称“白人”,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则有不同的称呼,如藏族和纳西族称其为“巴”或“博”,彝族称其为“窝珠”,傈僳族称其为“流流帕”。汉文历史文献上称其为“巴苴”或“西番”。
在普米族的他称中,“西番”一词在晋代已经出现。晋初张华《博物志》卷3《异兽》中载:“蜀中南高山上,有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西番部落辄畏之。”可知在蜀郡附近当时已有西番部落族群在活动。唐代以来,西番一名亦用于称吐蕃,或说是吐蕃系西番的别称。
宋代《文献通考》中,“西番”与“吐蕃”则分别记载。文献记载中的西番,包括了几个族源、语言均相近的自称族群,普米族仅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其所包括的成分除普米族之外,还包括藏族的一部分。
1960年10月,国务院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的由来历史
从汉文史籍和本民族传说及民族学资料来看,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族群。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旧称“西番”,源出古代氐羌族群。普米族先民原居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并逐渐沿着金沙江、雅砻江南下。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他们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白狼”羌是南迁诸羌中的一支,“白狼”是自称,即“布朗”,汉文古籍中称“笮”,宋明以后固定称西番。以“白狼”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是普米族形成的基础。本民族传说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对普米族的族源作出印证。
据普米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原来聚居在青藏高原,最早生活在昆仑山脉白雪皑皑的“崩崩木里瓦”的地方,是青海和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从高原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南迁到四川邛崃山以西的大渡河畔。
现在谙熟历史的普米老人,每逢节庆,总爱唱《贡嘎岭歌》,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祖先生活故地的怀念。在送葬时所念的“开路经”里,普米人常把四川巴塘、理塘和贡嘎山作为祖先的居地和魂魄的归宿处。
宁蒗县永宁拖支西番的送魂路线是沿西北方向通过四川境内,一直送到北方祖先发源地。而宁蒗新营盘的送魂路线则从南到北,绕泸沽湖,经四川到达青海境内。
唐宋时期,史籍中有关“西番”的记载很多。《宋史》记载,时人“如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宋代时期,普米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有了密切往来。元朝是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元军征调大批“西番”随军征战云南。元灭之后,留居在滇西北地区的“西番”各部,就是今普米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13世纪以来,普米族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下来。普米族迁入云南后,结束了迁徙的游牧生活,主要从事农耕,兼及畜牧、狩猎和手工业生产。
明朝时期,曾有普米族人被委任为土司之职,以后,逐渐被纳西族土司取而代之,普米族转变为纳西族土司的隶属百姓。
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还可以从民族学和语言学角度得到证明。古羌人有尚白习俗,行火葬,普米族亦如此。东汉时期,白狼等部落曾向汉王朝进献《白狼歌》,是传世最古的羌族语言记录。
近年来学者实地调查发现,《白狼歌》中出现的34个词,与普米语完全相同或仅略变异。语言学的研究证明,普米族是白狼古国的后裔。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普米族的由来历史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