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朝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外朝组成构架是怎样的
中外朝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外朝官员组成构架是怎样的?以下为您介绍中外朝制度。
中外朝制度简介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
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中外朝制度产生的原因
西汉初期的政权机构中,丞相权力很大,皇帝在很多事情上要听取丞相的意见。汉朝规定,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和郡国官,对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级官员的任用,丞相荐举的权力也很大。
武帝初即位时,丞相田蚡无视武帝的权威,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丞相有如此大的权力,皇帝要加强专制皇权,必然与丞相发生矛盾。汉武帝为加强皇权,便有意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相权。
这些受皇帝宠信的近臣,便形成了所谓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外朝相对应。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掌握实权,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
外朝的组织机构虽与秦及西汉前期无根本变化,但从职能上看,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它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为加强专制皇权,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三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
中外朝的组成构架
中朝
将军
将军又分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汉代兵权由皇帝亲自掌握,各种率兵的军将都由皇帝任命和指挥。
由于将军和皇帝关系十分亲近,所以将军也参与机要的谋议。有些皇帝的亲信大臣,皇帝也给他们加上将军的称号,以示尊显。如萧望之本为文臣,因受遗诏辅政而拜为前将军。
近臣
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皇帝对所亲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员、儒生,在他们原职之外再给予侍中、常侍之类的名号,当时人称这类官名为加官。
所谓加官,是一种头衔,并无具体的职掌,但获得此号者,可出入禁中,并参与机密的商议。有时他们还可根据皇帝旨意去批驳外朝大臣。西汉的近臣﹐实际上是皇帝的宾客和幕僚。
尚书
尚书本为皇帝身边掌司笔札的小官。中朝出现后,它的地位逐渐重要。它和仅仅参与议论的加官不同,尚书既有官署、官属,又有具体的职司。成为皇帝的秘书机关,在中朝已渐居核心地位。
昭帝时霍光秉政兼领尚书事,以后辅政大臣都援此先例而领尚书事。
外朝
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政府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
以上关于中外朝制度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通过标签或中国历史栏目查看。
日本是什么时候侵占上海的
阿里巴巴安全部回复万茜点赞事件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