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沙漠的形成原因与利用方法
什么是海底沙漠?
海底沙漠,发现于1986年,2009年3月引用“海底沙漠”概念发表引起轰动。它是指台湾海峡海底存在的“台湾浅滩”,约1.5万平方公里、蕴含数百万亿立方米,可满足海峡两岸百余年的建筑用沙。
事实上,“海底沙漠”只是对台湾海峡地理环境的形象比喻,“主角”应该是台湾海峡蕴含的砂资源。2009年初,中国科学家经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这一成果,并发表在2009年3月号《自然资源学报》上。
海底沙漠怎样形成的?
关于“海底沙漠”的成因,蔡爱智认为,距今25000年到8000年前,海平面较低,台湾海峡尚不存在,当时的台湾岛和大陆是相连的。
台湾西部的许多河流,带着大量泥沙从高处冲下,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厚沉积层的陆相冲积扇。
后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海平面的上升,海水开始侵入到现在台湾海峡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而原来的河流的冲击扇,也被淹没在海水之下,成为了“海底沙漠”。
有意思的是,“海底沙漠”一开始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位于泉州和台中之间。后来,由于北面的海流和风浪比较大,使“海底沙漠”开始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运动,一直被冲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石谦博士表示,目前对于“海底沙漠”的成因和台湾海峡环境演变的研究,很多都是建立在对以前资料基础上的推理,依据还不是很确凿,他们会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以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在论文中,作者指出,“海底沙漠”东面与澎湖列岛相连,西接闽南漳浦沿海区的礼士列岛和粤东的南澎列岛,以30米水深为边界计算,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
“沙漠”中的砂储量巨大,虽然目前尚未在整个浅滩进行地质钻探,但研究组根据台湾浅滩的沙波地貌、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初步评估了浅滩砂的储量,若以砂层的平均厚度5米计算,总砂量将达数百亿立方米。如能成功开发,可满足海峡两岸未来百年以上的建筑用砂需求。
海底沙漠怎样利用?
台湾浅滩有一半面积水深在30米以内,最浅的地方只有16米,这为砂资源的开采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石谦表示,目前只能算是资源发现,离实际的开采、利用还有较大距离,主要是开发利用成本太高。
采砂的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简单,一般是用从船上将管子放下,把砂从海底吸上来。5月份水位最低,知道准确地点的话,开采就容易得多。
相比河砂,海砂的价格要更加便宜,但在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首先,在海水环境下,海砂的盐分很高,造成它的黏着力不够,如果要用在建筑上,需要进行脱盐处理。
另外,海砂中含有的大量贝壳也影响了它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目前海砂主要用于修路或作为地基材料。
尽管如此,海砂的开发和利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在论文中作者指出,由于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蓬勃发展,建筑用砂需求巨大,加之大量出口,使砂资源需求紧迫,供应紧张。
沿海和近河口的江河段采砂业乱挖滥采,引起堤坝河岸破坏,河岸海岸被侵蚀后退,土地流失,对附近的土地、公路、农村城镇造成损害,因此,在严格规范采砂活动之外,寻找新的砂源地就变的很有必要,而“海底沙漠”巨大的砂储量,也许就能满足这一需求。
更多关于自然现象的内容请通过自然标签或自然常识专题查看。
亚马逊发布送货无人机
重庆5A级景区有哪些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