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圜钱”:“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简介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圜钱发展历史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一、演化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二、分类
从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三、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三、安臧
圜钱目前发现的以安臧钱局最早,直径38毫米,穿孔0.8厘米左右,钱文右列,书法粗壮,古朴淳厚。材质为青铜,泥范不磨边。
安臧二字是地名,不知确切所在,这一城邑曾出过空首布,文字书法都不及这钱工整。因为发现不多,对此古老的圜钱无法详细研究。这一钱穿孔细小,其流通时间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黄河的地区。
1976年河南省洛阳市发现战国粮仓遗址3座,出土47枚安藏环钱,直径38毫米,13–16克。四川省巴中市出土数枚安藏环钱。
四、济阴
还有一种是“济阴钱”。济阴是地名,在今山西省荣河县魏邑。济阴钱在秦国圜钱中流通最久,变化最多。最初的济阴钱直径长37毫米以上,重9克,穿孔较大,约1厘米以上。字体十分工整,瘦劲圆滑。济阴地处楚、齐、魏、赵、卫等国之间,商业非常发达,是东方经济的中枢。
“共屯赤金”是一种圆孔钱,标铸造地名,或加标布钱币值单位,但钱形又为秦制,可分为:一、魏国所铸,个别为周铸;二、秦占领布钱地区城邑出现的地方性铸钱。
圜钱种类大全
一、布钱区圜钱
沿用此区货币单位忻,记地名,圆钱圆穿,从周缘无郭而有郭,由圆孔逐步演变为方孔。钱文有多种,书地名,如垣、共、蔺、离石、东周、周化、虞忻等。其中以垣、共二种铭文的圜钱出土最多。此钱分大小两等,中央银行伍元一般重10克左右。主要在周、韩、魏等地区使用。垣、共二钱是圜钱中最早的。
二、刀币区圜钱或刀布并行区圜钱
此区圜钱的基本形制是圆形方孔,货币单位仍沿用刀币的“化”。计有“一化圜钱”,面文“”,轻小,质劣,面有郭;“贝益圜钱”,又分四种,即账化“”,贝益二化,贝益四化,贝益六化;“明字圜钱”,有明化“”,明四“”两种。账化钱面有郭,明字圜钱周缘无郭。此钱多在齐、燕,赵等地区行用,又统称东方系圜钱。
三、秦圜钱
与布钱区圜钱统称西方系圜钱,受布钱区圜钱的影响较大而有所发展。圆形圆孔,无郭,货币单位改为记重铢两。秦钱的“半襞”就是半个货币单位的圜钱。钱文“重十二铢”的秦圜钱是秦半两钱的先驱。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圜钱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古代货币文化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台风眼为什么是风平浪静的
灭国之际崇祯为什么不跑而选择自杀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