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神的起源和产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山海经》中的古神其形象大多是人兽合体的模样,可以将之称为“半人半兽神”,也就是说他是“人”的一部分与“兽”的一部分的结合,虽然他的构成要素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但其产生的条件则是原始图腾崇拜的盛行,那么该如何解读呢?
此类神的定义,是依据其外形上不仅有人类的部分,也有兽类的一部分。这是诸神衍变中的第二个阶段,同时可以看出在《山海经》中,这类神祇非常重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首先,最突出的一点在于,这类“半人半兽之神”,不仅仅在数量上要远超于第一类“兽形神”,而且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在局限于《山经》之中,而是遍及《山海经》全书范围。
其次,《山经》的半人半兽之神,与“兽形神”类似,身份还是以诸山山神为主,但是《海经》中的半人半兽之神,则各司其职,外貌上也比兽形神更加多样。
最后,这类“半人半兽之神”,不仅加入了人类的外形,而且还增添了许多人的特殊行为,例如“操杖以行”,使得其更加具备靠近人性的一面。
即便是半人半兽之神,各自之间也有着极大的区别,这里我们以其主体动物的不同,挑选一些大家熟知的神祇进行探讨。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古人构建此类“半神”是建立在观察万物、了解众生的基础上完成的。
1.半人半龙之神—计蒙
龙的神话一般而言多与雨水挂钩,在《山海经》中乘龙之神不在少数,但自身是半人半龙而又与雨水相关的,自然要数“计蒙”最为典型: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中山经》
计蒙此神,处于光山之上,是为此间山神。他的样子是人的身体,龙的头颅。经常游于漳渊之中,只要他的出行便必定会有狂风暴雨相随。
2.半人半马之神—英招
马的神话,一般与其特性即善于驰骋有关,所以先民便安排了擅长奔走的半人半马之神,去担任巡游四海、传布天帝旨命的工作,其中则以“英招”为典型:
“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西山经》
英招此神,不仅掌管着守卫天帝平圃之责,其身体是马却有一颗人首,身体上是斑斓虎纹,再加上一对羽翼,不仅善于奔跑,而且可以自由翱翔,如此英招才得以巡游四海之外。
3.半人半鸟之神—禺强
鸟的神话,一直与天空飞翔有关,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飞鸟崇拜,正如《商颂》所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实际上,古代的鸟崇拜极其容易与降生神话结合,而成为其原型。这里举禺强为例,说明其鸟与风(天空、飞翔)的关系。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大荒北经》
禺强在《山海经》中有两处记载,但其形象均为人面鸟身。作为神祇的他,不仅是北海海神,同样也是北风之风神,所以他才有了另外一种“杂糅”的“鱼鸟”变体存在,比如曾侯乙墓漆盖上的形象,正是如此。而之所以为风神,则与其具备“鸟身”的部分密切相关。
简单举例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半人半兽之神与兽形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形象,被加入到了“神”的外形符号之中,这一点非常关键,几乎可以称作是神祇衍变的里程碑。因为,这意味着人类在对待万物的探究中,产生了对于自我价值的发掘与认可,算得上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重要觉醒。
当然,半人半兽之神本身亦有两种形态:人首兽身、人身兽首。那么,在《山海经》世界中哪种形态又占据主导地位呢?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山海经》中半人半兽之神86位,人面/人首兽身的占64个,占74%,鸟头、龙头、兽头的5位,只占7%。
所以,即便是半人半兽之神,也重要强调人的“拟兽化”,就是说在兽的形象中隐藏着人,人占据着人兽组合体的主脑与灵魂。黑格尔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首象征着精神,兽身则象征着物质,而半人半兽的寓意,则是要精神突破物质。这实际上与中国神话中的含义不谋而合。
归结起来,创造出半人半兽之神,堪称人类神话语言中的一个创造。在神祇体系中则是由“兽形神”转为“人形神”的重要过渡阶段。
陈涉究竟是哪里人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