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的“奇葩爱好”
宋太祖年间,大才子宋白受命主持科考选拔,一时鬼迷心窍收了贿赂。可这宋大才子收过钱后,却也耍起小聪明,把行贿者列入名单后,故意提前找宋太祖审批,想弄出个“既定事实”来。不料却被宋太祖劈头一顿骂:朕任命你这个职务,就是让你全权负责选拔,你来决定就好,干嘛还要问朕?反正只要你出了错,朕就“当斫汝头以谢众!”剁了你脑袋平息民愤就是,废什么话。
这一通骂,叫巧舌如簧的宋白,瞬间一句废话没有,火速把收的黑钱吐了出来,公正选拔了中榜者。因为他知道,宋太祖说的“斫汝头”,绝不是随便说说——这位号称“优礼文官”的开国皇帝,一大“奇葩爱好”,就是“严惩官员玩忽职守”。
虽说,放在号称“文官幸福年代”的北宋,官员们早习惯了一百多年的人浮于事,大大小小的衙门,平日就是三五个人占一个坑,干拿钱不干活是常态,顺手牵羊搂点更是小意思;朝中的高官们,日常福利多如牛毛,工资基本不动;普通官员安稳混个三五年,到年龄就正常升迁,甚至“不限内外,不问劳逸”,全国的官员人数,隔些年就膨胀一倍。“养废物官”的巨大包袱,拖得北宋积贫积弱,终于在“靖康之耻”里,被人活活吊打。
但在宋太祖执政时,并不是这样。作为一位亲历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开国帝王,宋太祖赵匡胤亲身见识了唐末五代深重的腐败。北宋开国后,大小衙门的腐败风气,也是丁点未减。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感叹说“宋季,郡县吏承五季之习”。倘若这样一直“承”下去,开国只拥有中原大地的宋王朝,恐怕也要走上短命的老路。于是,宋太祖也果断采取了“零容忍”政策。
宋太祖的“治官”政策,除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极度较真的反贪法律,更有他各种“奇葩”的方式。以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平时随身都带着一个记录本,上面写满了对大小衙门臣工们的记录评价,只要遇到人事任免方面的大事,就立刻翻开记录本查对,管保不看走眼一个人。多少宋初杰出的能臣,就是靠这笨办法发现的。
至于日常的人员选拔,别看宋太祖说着让人“全权负责”,但他亲自把关也不含糊。比如开宝六年,七百多官吏在京城接受考核,宋太祖一口气就罢免其中四百多不合格以及懒惰者——大宋,不养闲人。
而比起北宋中后期时,官员们贪污腐败不算事,皇帝杀贪官都成了“做不得的快意事”的雷景象。宋太祖年间,却是绝没有这类讲究。看看宋初的历史就知道,贪污受贿就是官员碰不得的高压线。官员们因为贪污受贿而被杀,甚至遭到“弃市”酷刑,简直一抓一大把。以宋太祖本人的话说: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而在宋太祖的“零容忍”内容里,贪污腐败也只是其中一样,同样让他不能忍的,就是官员判错案。建隆二年的“马汉惠案”就是其中之一。金州流氓马汉惠长期鱼肉乡里,激起极大民愤,最后终于不作不死,被其父母与弟弟联手打死。这样一起为民除害的事件,当地防御使仇超却枉顾民意,硬要“反杀”马汉惠的一家人偿命。宋太祖得知后震怒,不但推翻了原判,还把乱判案的仇超杖责后流放海岛。判错案,在大宋就这么严重。
对于克扣军粮等北宋末期的“常规操作”,放在宋太祖时代,更是不得了的大罪。比如建隆三年,蔡河务纲官王训因为在军粮里掺沙土,直接被宋太祖下令在闹市里处决后分尸。而且除了惩办直接责任人外,宋太祖也喜欢“一抓抓一串”。一个官员出事,他的推荐人也照样要追责。建隆元年商河县令李瑶因贪污腐败被处决后,左赞善大夫申文伟并未直接参与李瑶案,同样因“失察”被追责。
甚至官员家属犯罪,在宋太祖看来,也同样要一块办。比如右赞善大夫王昭文的儿子盗窃府库,虽然王昭文没有参与此事,但也同样被罢免官职,悲催发配汝州。为了确保精准打击,宋太祖还热烈鼓励“民告官”。建隆二年时,大名县民郭贽就举报官府做事不公,结果一告拉下一片:县令程迪被流放海岛,兵部郎中被免职。对这类敢“实名举报”的典型,宋太祖除了保护,每次只要查实,也常赐官赐钱嘉奖。
如此做派,放在“优待士大夫”的北宋年间,显然非主流,貌似是奇葩的独一号。
但这“奇葩爱好”,换来的却是北宋王朝的迅速富强:宋太祖时代,晚唐五代的腐朽官风,短短数年间一扫而空。官员们“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甚至两宋灭亡多年后,元朝史官们依然艳羡的大书特书这辉煌成就。
揭秘太平公主的叛乱内幕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