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的故事 吴王夫差是怎么死的?
春秋时期,大国、强国为了宣示实力,确立霸权,常常召集中小诸侯国参加国际大会,即所谓“诸侯会盟”。著名的如齐桓公发起的“葵丘之盟”,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之盟”等。在这样的大会上,当时最得势国家的君王会被推举为盟主,得到一众诸侯的支持、拥护,正式成为一代霸主。
但也有一些盲目自信的国家君主,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贸然召集会盟,结果不但没能达到称霸的目的,反而导致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比如本篇故事的主角——吴王夫差。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挟着两年前艾陵之战大破齐军的余威,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相约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举行会盟。与会的除了吴、晋两个大国,还有来“打酱油”“跑龙套”的鲁国和卫国。
出于炫耀武力,逼迫晋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的目的,夫差调集了国内可用的全部精兵,浩浩荡荡北上黄池。当时晋定公心存疑虑,本不想去,但晋国主持朝政的赵鞅认为夫差来势汹汹,存心挑战,不去就会示弱于人。于是晋国也针锋相对,带着大批军队到黄池赴会。
黄池大会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气氛下进行着。经过检阅军队、打猎、喝酒聊天等等环节,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定盟”时,却因为一个问题卡住了。那就是:歃血为盟以及在盟约上签字时,吴王夫差和晋定公谁排在前面?
对于这个关系重大的面子问题,吴国、晋国谁都不肯让步。晋国方面提出,我们是中原诸侯一贯的领袖,订盟约时当然要排在首位。而吴国则抬出辈分来压人:我们吴国的祖先太伯是周文王的叔叔,晋国的祖先叔虞只是周成王的弟弟,辈分差我们太远了。
吴晋双方口水纷飞争执不下。虽然带了军队,但两国都只是想以此起到威慑作用,说到底并没有真打的意思,于是会盟就此陷入了僵局。
就在双方僵持着没法收场之时,突然有夫差的手下从吴国赶来求救。原来,趁着吴军精锐尽出,吴国国内空虚之机,一直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的越王勾践发兵攻吴,留守的吴国太子友阵亡,国都被越军围困,危在旦夕!
听到勾践端了自己老窝的消息,夫差就像当头挨了雷劈,脑袋差点都炸开了。随行的吴国大臣都劝说夫差赶紧回师。夫差却红着眼咬着牙说:“一定要逼迫晋国把盟约签了再走!”
于是,夫差决定孤注一掷。当晚,他挑选了三万精兵,所有人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半夜出发杀向晋营。到了离晋军只有一里路的地方,吴军结成三个万人方阵:一个方阵白旗、白甲、白羽,望之如白茅;一个方阵红旗、红甲、红羽,望之如火焰;一个方阵黑旗、黑甲、黑羽,望之如浓墨。天刚一亮,吴王亲自击鼓,吴军万鼓齐鸣,声动天地。从梦里惊醒的晋军一看吴军的气势声威,顿时就被吓傻了。
这时,晋国大夫董褐对晋定公和赵鞅说:“我看吴王那个样子,看似穷凶极恶,其实色厉内荏,想来是他们国内出了什么乱子。眼下他们急于定盟回国,要和我们拼命,我们可犯不上和他们死磕啊!”
没有办法,晋定公及赵鞅只得同意了让吴王排在前面。但是他们也提了个条件羞辱夫差:吴国的先祖最初是被周王封为“伯”的爵位,但你们现在却自己号称吴王。周天子是王,你夫差也是王,这就是对周天子不敬。如果你去掉吴王的名号,改称吴公,其他的事就都听你的。
这个时候,夫差也顾不得什么吴王吴公了,就用“吴公”的名义率先“歃血”,然后晋国、鲁国、卫国等跟着“歃血”,黄池大会总算“圆满”结束了。但夫差根本高兴不起来,他还得带军回国收拾烂摊子呢。
回师的路上,经过宋国,夫差脑子一时发热,想要趁机伐宋。这一下,连出了一辈子馊主意的佞臣伯噽都急了,跑去进谏夫差,说:“我们的老巢眼看就要丢了,国君还有闲心去打宋国?就算能打得赢,难道您还能留下来占领宋国吗?”夫差没办法,只得舍弃宋国,继续拼命往吴国赶。
几个月后,夫差终于赶回吴国,但大军长途行军异常疲劳,士气低落,根本就没法和越军战斗。
不得已,夫差只好派使者带着厚礼去向越军求和。勾践估算情势,觉得吴国不是一下子能灭得了的,就收下财物,退兵回去了。
但勾践退兵只是为了寻找更佳的灭吴时机。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吴国发生灾荒,勾践再次率军进攻吴国,在笠泽之战中大胜吴军。此战之后,越国的力量相比吴国已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夫差和吴国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军攻破姑苏城,将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夫差派人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想答应,但范蠡劝谏说,我们君臣苦心筹谋多年要灭掉吴国,如今怎能白白放过他?于是,勾践以施舍的姿态告诉夫差,吴国我一定要灭,但我不忍心杀你,会好好地安置你。夫差羞愧交集,自刎而死,吴国就此灭亡。
当初,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夫差,说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只有先灭掉越国,才能进取中原。但夫差固执己见,穷兵黩武,先是和齐国开战,再率全军赴黄池与晋国争霸,终于给了越国以可乘之机,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解扬守信救宋的故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