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热爱武侠文化
中国人一直都对江湖、武侠有着很深的情节。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大侠梦,身怀绝学,隐秘于江湖之上,有能力做行侠仗义的事情。
中国人对武侠的认识离不开文艺作品,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算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武侠,太史公笔下的“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成为了天下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司马迁笔下描写的武侠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呢?在司马迁看来,所谓武侠者,应该是扶危济困,古道热肠之人,而不在于谁武功高强。他重的是侠而不是武,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从不渲染武打场面。他认为的侠,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这种对侠的核心判断一直影响着之后二千多年的中国武侠文化,练武只是武侠的一部分,而行侠仗义才是武侠的重中之重。
司马迁写了鲁国的朱家(人名),朱家不热衷于追求功名,却是一名行侠仗义之士。被他救过的英雄豪杰就有几百人,朱家曾相助季布,使他逃过了追杀,当汉朝建立之后,季布成为了开国功臣,朱家却深居不出,低调做人,始终不肯与季布见面,也不向别人夸耀自已对季布的救命之恩,在他眼里,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朱家仗义疏财,而自已却生活节俭,这样的高风亮节,世所罕见。
《水浒传》是中国最具有武侠精神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的宋江吴用等一百零八将在梁山结义,他们以义字当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后来又大闹野猪林,为了能给弱者金氏父女出头和挽救兄弟林冲,不顾自已的一切。还有燕青救主,石秀劫法场等等,对于梁山好汉们来说,兄弟意味着一切。他们侠与义并举,侠肝义胆,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到了近代,民族主义成为了武侠小说的又一大动力。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将民族主义元素融入武侠之中,他们笔下的人物有浓浓的民族大义情结,尤其是梁羽生,更是将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杨康,两人的名字出自抗金名将岳飞的诗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正是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侠义理念,在主宰着金庸、梁羽生这样的小说家,才使得他们要以武侠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民族主义情绪:用一身侠骨和一颗丹心驱除一切来犯之敌。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