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生平简介王濬的故事王濬的结局如何?
王濬生平简介:王濬的故事有哪些?王濬的结局如何?本篇文章将介绍的便是西晋名将王濬:
王濬生平简介
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宋书》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名将。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美姿貌。多谋善战。
初任河东从事。西晋泰始八年(272年),任广汉太守时,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迁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
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晋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宁五年(279年),上书请速攻吴,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
二月,越过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在王浑击破了吴国的中军主力之后,王濬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因灭吴功勋卓著,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此后,纵情奢侈享受。太康六年(285年),为抚军大将军。同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去世,葬于柏谷山。谥曰武侯。
王濬的故事
一、受知羊祜 造船益州
王濬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他博通典籍,姿容修美,但由于不求名望,不谨细行,因而不为乡里所称道。后来,他改变了原来的性格,变得开通明达起来。
王濬素有大志。他曾修造宅院,把门前的路开得有几十步宽。人们奇怪,问他为何要修如此宽的道路,他说:“我要让这道路容得下长戟幡旗。”众人都笑他自不量力。王濬慨叹:“陈胜有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不久,王濬被征召为河东从事。因他为人严正清峻,听说他到任,好多不廉洁的郡守、县令都望风退职而去。刺史徐邈有个女儿,贤淑有才,尚未许配与人,正在择夫。徐邈会集僚佐属吏,让女儿在内室察选。女儿相中了王濬,徐邈便依从女儿之意,把她嫁给了王濬。
后来,王濬参与征南军事,羊祜见他举止不凡,非常赏识他。羊祜的侄儿羊暨说:“王濬为人志量过大,生活也奢侈不节,不能专任大事,应该对他加以节制裁夺。”羊祜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王濬有大才,如果满足他的要求,定可为国建立大功!”于是转任王濬为车骑从事中郎。有识之人都认为羊祜能知人,善荐人。接着,王濬任巴郡(治今重庆)太守。巴郡邻近吴国,士兵苦于征役,所以生下男孩都不愿意抚养。王濬到任后,整肃有关法律条文,宽缓徭役租税,对产育之人都给予休息恢复之便,因而保全了几千婴儿。后又转任广汉太守,垂布德惠,百姓都很依赖他。
据说,有一次,王濬夜间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一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以为不祥,主簿李毅附会梦境,向他拜贺,说:“三刀,字形如‘州’,又益一刀,恐怕兆示着您要做益州(治今四川长都)长官呢!”说来也巧,不久益州刺史皇甫晏被张弘所杀,朝廷果然升任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一到益州,便设谋定计,把张弘等作乱之人全部诛灭。因为此功,王濬被封为关内侯。王濬在任益州刺史时,广行仁义和恩惠,树威立信,当地各族百姓都情愿归附。
鉴于王濬业绩突出,朝廷命他入朝任右卫将军、大司农之职。羊祜当时正在筹划平吴,知道王濬奇略过人,才可大用,秘上表章,请仍留他于益州刺史任上,参与平吴大计。于是,朝廷重新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专治水军。
王濬承受诏命,修造战船。他把船造得十分高大,并把几条船联成大船,大到一百二十步见方,能乘坐两千多人。船上用木料建成围墙,上面建起望楼,望楼四面开门,都能骑马出入。王濬还命人在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他造的舟船之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木片木皮顺江而下。吴国建平太守吾彦把漂来的木片木皮拿给孙皓看,并说:“晋国一定是要大举进攻了,应该增加建平的兵力;守住建平,晋兵就不敢渡江了。”孙皓却刚愎自用,不听从其计。
不久,因吴地童谣(见羊祜传)的关系,朝廷升任王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二、顺流而下 铁锁沉江
王濬造船,一造就是七年。到咸宁五年(279)四月,王濬请求速伐东吴。他提出了三条理由,一是孙皓荒淫凶逆,吴人怨声载道,倘若不速加征伐,一旦吴国更立贤主,则成强敌;二是自己造船七年,日有朽败;三是自己年已七十,倘有不虞,岂不贻误军机?他还郑重指出,这三条中,如果有一条出了问题,则吴国难图,大计难成。
晋武帝认为王濬说得有理,但贾充、荀勖等重臣却认为此议不可行,只有张华大力支持。后来,杜预也上表陈请伐吴,晋武帝这才发布诏令,六路伐吴。
王濬将要统兵攻吴,当年他在巴郡保全养育的那些婴儿,如今都到了可以从军的年龄,父母鼓励他们说:“是王府君(王濬)保全了你们,所以,你们要勉力作战,不要怕死惜命,要以此报答王府君的厚恩。”
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濬自益州东下,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进攻丹杨(又作丹阳,今属江苏),擒获吴丹杨监盛纪。吴国人在长江险滩要害之处,都拉上铁锁链,横断江面。另外,吴人还打造了许多一丈多的铁锥,暗藏江中,用来阻挡行船。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于游泳者推着筏子走在前面,筏子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王濬还制作大火炬,有十多丈长、几十围粗,中间灌上麻油,安放在大船船头。遇到铁锁链时,就点燃火炬去烧,用不了多长时间,铁链就被融化烧断。楼船行进,再无障碍。于是晋军顺流直下,两个月的时间,相继攻克西陵、荆门、夷道、乐乡诸城,擒获将领多人。朝廷下诏,提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濬从蜀国出发以来,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力相抗。于是,顺流鼓棹,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吴主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水军万人抵御。王濬水军涌来,楼船上旌旗遮天蔽日,张象望风归降。孙皓君臣听说王濬水军,声势浩大,无不胆裂魂惊。于是,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信请降。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准备齐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友缚,衔璧牵羊,大夫等官员都身穿麻服,士兵抬着棺材,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然后接受宝璧、焚烧棺材,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晋武帝派使者犒赏了王濬的部队。
灭吴之战,王濬共攻克四州、四十三郡,俘获人口五十二点三万,兵员二十三万,自此,西晋统一了全国。
王濬的结局如何?
伐吴之初,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命令王濬进军建平,接受杜预指挥,到秣陵(治今南京)后,转受王浑指挥。杜预到江陵,对将帅们说:“如果王濬攻下建平,那么顺流长驱直下,他的威名已立,不应让他再听我节度制约;如果不能攻克建平,我也没机会对他进行指挥”。王濬到西陵,杜预写信给他,信中说:“您已经摧毁了吴国西部的屏障,应该径直进攻秣陵,征讨吴寇,解放吴人。”王濬得信大喜,把杜预的信表呈武帝。
当王濬将到秣陵时,王浑派使者请王濬暂停舟师,上岸商讨军机。王濬借口“风大,船停不住”,不肯上岸,挥师直进,乘胜纳降。
王浑早就击败了孙皓的中军,斩杀了张悌等人,停兵在秣陵,没有立即进击。如今王濬一鼓克敌,告成大功,王浑一则以怒,一则以耻,于是上表朝廷,说王濬违诏,不听调遣,并罗织罪状予以诬告。主管部门准备用槛车把王濬押回京师处理,武帝不许,只是下诏责备他,诏书中说:“伐吴事大,应该统一指挥。上次诏书命将军受王浑指挥调遣,王浑沉着冷静,按兵不动,专待将军。为什么将军却径去攻敌,不听王浑调度呢?将军您的功劳,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但如今恃功肆意,让朕用什么号令天下!”
王濬上书自辩。书中说:“以前接到诏书,让我直攻秣陵,又让我受太尉贾充节度。我十五日到三山,令我受王浑节度的诏书十六日才从洛阳发出。当时,我见王浑部队在北岸,他送信来请我议事,而我部水军正值大风,直进敌城,没有机会回船与见。我认为,臣下事君,只要有利于社稷,就应该在面对死生时,决不回避。倘若遇事顾忌迟疑,以避罪责,则是对国不忠。”
王浑又把扬州刺史周浚的信上呈武帝。信中说王濬的部下掠得孙皓宝物,火烧孙皓宫殿。王濬再次上表申辩,并说:“伪吴君臣,如今全都活着,可以审问验证,以明虚实。”
王濬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武帝说,王濬先受诏书直进秣陵,后来朝廷才下诏让他接受王浑节度。但诏书稽留迟延,未能及时送达,因此,不能说他违诏。王濬有征伐之劳,即使有些许可责之处,也不该因为小的过错而掩盖了大的德行。有司又上奏,说王濬被赦免后烧毁敌船一百三十五艘,应该交付廷尉推究,武帝又下诏不许。
王浑与王濬争功,廷尉刘颂偏袒王浑,认为王浑为首功,王濬之功为次。武帝不便专制,只好加以通融,让王浑进爵为公,任命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有司上奏说,按规定辅国大将军不是达官,应该不置司马,不给官骑。武帝下诏,按照征镇之例,给予王濬五百辆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予亲骑一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并加封为襄阳县侯,食邑万户,加以厚赐。
王濬认为自己建有大功,但却被王浑父子和其他豪强压抑,并且屡屡遭有司弹劾,心中颇为不平。于是,每次进见皇帝,谈起攻伐之劳和受压抑之状,就无比怨愤,有时还会说出过激的话来。武帝知道他的心意,常常宽宥原谅他。
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濬的外亲,曾对王濬说:“您立有大功,但却不善于居功。”王濬问他为何这样说,他解释:“您凯旋时,应该换上常服,头戴角巾,归于私宅,嘴里也不必提平吴之事。如果有人问,你就说‘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有何能耐’!这正是蔺相如折服廉颇之法。王浑见您如此,能不惭愧吗?”王濬说:“开始时,我只怕像邓艾一样,立有战功而获罪,所以不能不说;再者,我心中的郁闷不平也实在难以排遣。这恐怕是我性情过于褊狭了吧!”
当时的许多人均认为王濬功高赏薄。于是,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令李密都上表为王濬鸣不平。武帝便升任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到王濬那里,王濬总要严加防备,然后才与其相见。
自平吴之后,王濬一改其生活方式,锦衣玉食,极其奢侈。他所推荐任用的,大多是蜀人。后来,朝廷又转任他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
太康六年(285)十二月,王濬去世,享年八十岁。朝廷赐谥曰“武”。
王濬葬在柏谷山,坟墓阔大,围墙周长四十五里,松柏茂盛。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