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生平简介杜预的故事如何评价杜预?
杜预生平简介:杜预的故事有哪些?如何评价杜预?杜预是一名同时进入文庙与武庙的人,本文将为你介绍这样一名举世名臣:
杜预生平简介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杜预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预的故事
一、制定律令 推行教化
杜预的祖父杜畿,曾任三国时魏国的尚书仆射。父亲杜恕,曾任幽州刺史。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古今兴废之理,常自豪地说:“立德,我不敢奢望,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
杜预的父亲和司马懿有矛盾,结果被关进监狱,幽囚而死,因为这缘故,杜预久久不得入仕。
后来,司马昭承袭了兄长司马师的官位,杜预娶了他的妹妹高陆公主,这才开始做官,先做尚书郎,并继承祖父的爵位为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转官参与相府军事。
钟会伐蜀,任命杜预为镇西长史。后来,钟会谋反失败,他的部属大多受牵连被杀,只有杜预靠智慧而免受罪责。
杜预跟车骑将军贾充等人厘定律令,完成后,杜预作了注解,然后上奏朝廷。杜预说:“法律,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如同木工的绳墨,不是穷理尽性之书。因此,基本要求是‘文约’‘例直’,‘听省’‘禁简’。‘例直’,容易理解,‘禁简’,难以违反。容易理解则人们知道怎样避免,难以违反则可少用刑罚。刑法的根本在于‘简’,‘直’,所以一定要‘审名分’,而要‘审名分’,就不能死抓住非原则性的小道理不放。古代的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这是为了杜塞异端,不使人钻空子、逞淫巧。这次我们厘定注释的法律,综合了这些基本原则,贯串了等级名分之理。这样,运用它的人就可以依照名分事例来判断取舍,伸张法律的是非标准,杜绝断章取义的做法了!”皇帝很满意,下诏把这些律令颁行于全国。
泰始年间,杜预任河南尹。杜预认为京师是朝廷教化的发源地,而教化的推行总要由京师辐射四方,由近而远。因此,他所发布的一应政令、喻示,都贯彻着提倡教化这一主要内容。
杜预曾受诏起草有关官吏升降考核的文章,在文中,他首先分析不同时期考核方法的优劣:上古政治,遵循自然,谦虚诚恳,精神相通,所以上下相孚,下级服从上级;后来“淳朴渐散,彰美显恶,设官分职,以颁爵禄,弘宣六典,以详考察”,虽不及上古自然,“然犹倚明哲之辅,建忠贞之司”,使功名相符,一时并显;等到末世,不能从长远察人,而只能推求细枝末节,心有疑惑,便相信见闻,见闻生疑,又相信书信汇报。书信汇报愈多,弄虚作假的也就愈多,投机取巧、文过饰非的也就屡见不鲜。接着,他指出:“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因此,“科举优劣,莫如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具体做法是,从官员上任一年后开始,每年在自己辖区内的下级官吏中推举出一个优秀者为上等,筛选出一个劣差者为下等,然后把名字报告朝廷。这样经过六年,再由主管部门总结甄选。六年都评为优者,越级提拔,六年都评为劣的则予以淘汰,六年中优多劣少者,继续任用,六年中劣多优少者降职使用。
二、明于筹略 胸罗“武库”
司隶校尉石鉴跟杜预有旧仇,在皇帝处告了杜预一状,杜预因此被免职。
当时,鲜卑族首领拓拔树机能骚扰陇右,朝廷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三百人,骑百匹。杜预到长安,又改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
鲜卑兵势强大,而当时任安西将军的石鉴却命令杜预出击。杜预认为,官军孤军深入,粮草匮乏;当务之急,应该增运粮草,等春天再行进讨。为此,他上书石鉴,陈述“五不可”、“四不须”,反对立即开战。
石鉴大怒,上奏朝廷,说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留止军用物资,贻误军机。于是,杜预被押回,送交廷尉审治。好在杜预娶了公主,按照法律上的“八议”,可以用侯爵赎罪。
后来,陇右的战事发展正如杜预所预料的那样。于是朝廷大臣都认为杜预长于运筹。
当时,刚好匈奴帅刘猛起兵叛晋,从并州向西进到河东、平阳。皇帝命令杜预以散侯身份在宫廷制定计划,不久,升任度支尚书。杜预上奏,主张“立籍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他还制作人力排灌机械,兴建常平仓,确定谷物价格,整理食盐运输,制定税赋,总计提出对内利国、对外安边的建议五十多条,都被采纳了。
石鉴从前线回来,报功不实,被杜预揭发,于是,双方仇隙更深,互相敌视怨恨,指责争吵,结果两败俱伤,均被免职。几年以后,杜预又任度支尚书。
此后,杜预在朝七年,提出的建议数不胜数。主要有:
元皇后的灵柩将迁往峻阳陵。按以前的制度,灵柩埋葬之后,皇帝和群臣就可以换上吉服。尚书上奏,说皇太子也该脱下丧服。杜预则认为皇太子应该恢复古制,要服丧三年,朝廷同意了。
杜预认为当时历书有误差,与日晷不合,奏上《二元乾度历》,通行于世。
杜预认为孟津地方,渡口水险,有覆舟之患,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有人认为该地曾为殷商故都,历代圣贤没有立桥,其中定有不可立之理。杜预则说:“古语云‘造舟为梁’,说的就是河桥。”等到桥梁建成,武帝和百官都到桥边视察宴饮。武帝举起酒杯称扬杜预:“没有您,这桥建不成!”杜预回答:“倘若不是陛下圣明,我这小巧工夫也派不上用场。”
周朝太庙中有欹器(古代的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到汉代还放在御座旁。汉末动乱,此器不复存在,其形制也失传了。杜预把它重新设计制造出来,奏献皇帝,皇帝赞叹不已。
咸宁四年(278)秋天,大雨不停,蝗虫四起,杜预上疏陈说农业情况,请给灾区官牛四万五千多头,以便耕稼。
杜预关心国事,对朝政裨补甚多,因而朝野驰名,人们把他叫做“杜武库”,意思说他胸罗万有,博学多能。
三、施反间计 上伐吴书
晋武帝司马炎早有灭吴的计划,可是朝廷大臣不同意的居多,赞成伐吴的,只有杜预、羊祜、张华等人。羊祜病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因而杜预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羊祜去世后,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特赐追锋车、第二驸马。
杜预到镇所后,修缮甲兵,显扬威武,检选精锐将士,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大获全胜,因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
张政是吴国名将,据守要害地方,由于没有防备而遭到惨败,深感耻辱,所以没有把战败的实情上报吴主孙皓。杜预获悉此情,顿生奇计,马上派人将俘获的张政部众送给吴主孙皓。孙皓大怒,召还张政,派武昌监刘宪取代了他的位置。杜预在大军将至之际,设计诱使敌方撤换主将,削弱了吴国的防卫力量,为晋军突破吴国西线防御创造了良机。
杜预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启奏朝廷,请示伐吴的具体时日。武帝说第二年才能大举伐吴。杜预上表陈述利害说:“从闰月以来,敌人只是严加守备,下游并无兵士上溯,根据形势和常理推断,敌人计穷,既不能两全,必然先护住下游,严守夏口以东,以苟延时日,不可能增兵西上,使国都空虚。”而这正是伐吴的大好时机。“如果伐吴成功,则天下太平;即使不成,也不过是浪费点时间罢了,何不试上一试!倘若拖延时日,天时、人事都会有变化,运作起来,将会更加困难。陛下您早就做出过决定,命令我们从各自防地分别进军,东西方同时行动,这样自能保证万全。臣心中非常明白。”
过了十几天,杜预又上表文指出,凡事应当权衡利弊。大举伐吴,十之八九于我有利,剩下的十之一二,也不过是无功罢了。大臣们之所以反对,原因是谋非己出,功不在己。入秋以来,朝廷打算伐吴的谋略已经显露,如果中止,只怕孙皓惧而生计,迁都武昌,加强城防,迁走居民。那时,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就很难奏功了。
杜预的表章送到朝廷时,武帝正与张华下棋。张华推开棋盘,敛手施礼道:“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奢,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于是武帝批准了杜预的计划。
四、以计代战 势如破竹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万,以贾充为大都督,分水陆六路攻吴。杜预率其中一路,自襄阳南下江陵。
太康元年(280)正月,杜预陈兵于江陵,一面围而不攻,以断绝上游吴军的退路,阻止下游吴军西进,动摇其整个西部防御;一面派参军樊显、尹林、邓圭和襄阳太守周奇等人率众沿江西上,攻夺城邑。而这一切,都像杜预原来所预料的那样。杜预还派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人率领八百奇兵乘夜渡江,奔袭乐乡城。管定等人多张旗帜,纵火巴山,袭击吴军要害,挫伤吴军士气。吴都督孙歆震恐,在给伍延的信中说:“北来诸军,是飞过长江的!”吴人慑于兵威,投降的有一万多。周旨、武巢还在乐乡城外安排伏兵。孙歆派兵出去抵抗王濬,大败回城,周旨等命伏兵跟随孙歆兵士混入城中,直入孙歆帐下。孙歆出于意外,被晋兵俘虏。因此军中有歌谣说:“以计谋代作战,一个兵丁顶一万。”
擒获孙歆,等于拔除了江陵的犄角。于是杜预下令进逼江陵。吴国督将伍延假装请降,暗中却把兵布置在城上,负隅顽抗。杜预挥军猛攻,一举拿下了江陵。
长江上游一经平定,沅江、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吴国的州郡纷纷归降。杜预代表朝廷安抚他们。杜预所部一共斩杀和活捉吴国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多人。杜预还依仗兵威,把吴国将士和屯戍之家迁往江北,充实该地区人口、劳力;给南郡旧地设置长吏,施政理民。于是荆州人心安定,吴人赴者如归。
王濬上报朝廷,说他已经得到孙歆之头;后来杜预把孙歆活着送往朝廷,洛阳人大笑不已。
接着在武昌,杜预会集各路晋军,商讨进攻吴都。有人提出,东吴已建国百年,根基深厚,不易拔除;如今临近暑季,雨水正多,疾病将起,应该等到冬天,再发起大规模进攻。杜预则认为缓兵势必功亏一篑。指出:“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应该乘胜进击,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于是,在他的运筹指挥下,各路大军直指秣陵,所过城邑望风束手。主张冬进军的人无话可说,写信给杜预,表示佩服。
扫平吴国,旋即回师。杜预因功晋爵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他的儿子杜耽也被封为亭侯。
据说,杜预脖颈上长了个瘤,他进攻吴国时,吴国人忌惮他,就把瓠系在狗颈上给他看;遇到树上长着瘤状的疙瘩,也砍下一块,露出白色,写上“杜预颈”。杜预攻下江陵后,把干这些事的人都杀了。
如何评价杜预?
杜预回镇襄阳后,多次向朝廷陈述,说自己家族世代为文吏,武将并非本行,请求退职,皇帝不许。
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兵富民:一是勤于讲武,兴建学堂,结果江汉一带,普遍得益;二是打败山越之人,交错设置驻屯军营,分别占据要害之地,以巩固安定局势;三是利用滍水、淯水,灌溉万顷原田,分疆刊石,使有定分,结果公私都得利,百姓因此称他为“杜父”;四是开凿杨口水路。过去的旧水道只有从沔汉到江陵一千几百里远近,往北再无水路可通。另外,巴丘湖是沅江、湘江的交汇之处,表里山河,十分险固,是荆蛮人所依恃的险阻。杜预开凿杨口,从夏水到巴陵一千多里,在内泻导了长江之险;在外开通了零、桂的漕运。由于杜预致力于强兵富民,所以南方之人歌颂他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对于公众之事,只要杜预知道,就一定去做;而凡是他做的事,又一定要考度始终,很少失败。有人讥刺他,说他心存琐细。杜预说:“禹和稷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为了济世,我跟他们在本质上差不多!”
杜预颇因自己的能力功业自豪,所以,好为后世之名。他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于是,刻成两块石碑记载自己的勋绩,一块沉埋在万山之下,一块矗立在岘山之上,说:“谁能保证此后这里不变成高山、深谷呢?”
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接人待物恭敬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行而慎于言,一派儒者风范。但他担当大事,总是站在将帅的角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堪称一代儒将。他立功之后,消闲从容,沉浸在典籍之中,撰著了《春秋左氏传集解》,并参考众家谱册,写成《释例》。他又撰著《盟会图》、《春秋长历》,到晚年才完成,备成一家之言。此外,他还著有《女记赞》。当时虽有人评论杜预的这些著作文义质朴直率,可是世人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秘书监虞挚大加称赏,他说:“左丘明本来是给《春秋》作传,而后来《左传》却独自流传;《释例》本来是为《左传》而设,但由于它所阐发的内容不止于《左传》,所以也会单独流传。”
杜预十分喜好《左传》,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当时,王济懂得相马术,又喜欢马,和峤则特别喜好聚敛钱财。杜预常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晋武帝听了,问他:“你有何癖?”杜预应声而答:“臣有《左传》癖。”
杜预任镇将时,屡次贿赂朝中权贵。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只怕被人陷害,不求有何好处。”
据说杜预在荆州时,一次饮酒后醉卧斋中,外面的人听到有呕吐声,从门口偷看,发现一条大蛇正垂头呕吐,因此人们便认为杜预是大蛇转世。
后来,杜预被征召任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走到邓县时,不幸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杜预死后,武帝嗟叹不已,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赐谥号曰“成”。
三姑六婆指的是哪些人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