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的由来 古代年龄称谓有哪些
豆蔻
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七之年
女孩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jī)
指女子15岁。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舞勺之年
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志学之年
指男子15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束发
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
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花信年华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而立
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
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
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
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均指60岁。
花甲
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古稀、从心之年
70岁。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
耄耋
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期颐
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茶寿
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
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的二倍140,即双稀为140岁。
以上关于古代年龄称谓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标签或通过历史文化栏目查看。
潘美:杨家将中被误读的北宋忠臣
射雕大侠郭靖仅是一名普通抗元百姓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