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乣”和“乣军”的谜团至今未解
“乣”与“乣军”是辽、金、元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的重要词语,但关于“乣”与“乣军”的解释和研究,则是后世学术界的一桩公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清初以来已持续了数百年,参与者有不少是国内外的史学大师和名家,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时至今日,异说更多,问题也愈趋复杂。
争论首先因“乣”的字形和字音而起。在今本《辽史》中,此字作“乣”,《金史》中皆作“么L,’,《元史》中则或作“乣”,或作“么L”。从史实上看,釓、乣皆指同一事物。有关其字形、字音的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乣”为正字,“乣”为误字,此字本为契丹字或女真字,读音应为zhd(札)(日本学者箭内亘《辽金时代乣军之研究》)。
另一种意见以俞正燮、王国维为代表,认为,“乣”为“乣”的省文,此字为汉字,即“纠”的异体字。其读音为帅。持这一观点的人,还从金石刻辞或古写本书籍中找出不少“纠”字的异体,其中就包括了“乣”这一异体。
有关“乣”字含义的争论,实与其性质相连。主张其为契丹或女真字的人,多认为此字有特殊的含义,指称的是某些人。他们推断,契丹、女真、蒙古族用“虬”来指称北方杂居的各族之人,其具体含义各代有所不同。辽指汉人、渤海人以外的被辽征服的各族之人;金指汉、渤海、契丹以外的北方各族之人;蒙古国指包括契丹、女真、汉人在内的北方各族之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乣”字是契丹语,它直接借用了汉语的“军”,其字也借用了汉字。因此,其音、义都是军,在辽代,“乣”的原意是对军队的泛称,当时并不存在特指某一种人的“乣人”或“乣户”。由于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保持着部落生活习惯,部落成员平时是民,战时是兵,部落其实是个军政合一的组织,故部就是军,“純”可以称军,也可以称部,诸乣就是指诸部。到了金元时代,“过”的含义才发生变化,不再用作军和部的泛称。
“乱”字含义的歧见,导致了对“乱军”的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乣军”大抵由契丹人组成,后也有部分塔塔儿人,金代初用于戍边,后也在中原地区作战,金末归顺蒙古国,后因不忠而被解散。一种意见认为,“乣军”是辽、金、元三代由北方被征服的各族所组成的军队。辽时属契丹八部统领,无定制;金时形成正式兵种,此外,由杂居的各族之人临时组成的军队,也称“乣军”;
蒙古国时期,投降的金乣军和契丹、女真、汉族军队,也泛称“乣军”;元世祖以后,只有金乣军保持原有组织,号为“辽东乣军”。一种意见认为,辽时泛称东北路和西北路的边防军为乣军。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乣军在元代是指不对外作战和屯戍的乡兵。近年有人认为,既然“乣”是对军队或部落的泛称,那么辽代便不存在由某种人组成或担当某种特殊职能的乱军,只是到了金元时期,“乣军”一称才有其特殊的含义。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有关“乣”与“乣军”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下一节:桃花石究竟是什么意思 指什么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
李商隐幕府游历:都怪官场失意
他与关羽打个平手却死于张飞之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