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珏之死是殉节还是失节
张珏,字君玉,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人,南宋末年四川地区的抗战将领。在“蜀之险要所失过半”的时候,他协助兴元都统兼知合州王坚,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狂风暴雨般的强攻,坚守着弹丸之地的合州州治钓鱼城,使城防固若金汤,岿然不动,成为横亘在蒙古军队前面一道难以逾越的长城。
张珏“魁雄有谋,善用兵,出奇设伏,算无遗策。其治合州,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宋史•张珏传》)。因此,人们称他为“四川虓将”。德祐元年(1275)南宋朝廷任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景炎三年(1278),重庆被围,胆小怕死的都统赵安开重庆镇西门降元,张珏率兵巷战不支,以小舟东走涪州(今重庆市浯陵区),为元兵所执,解送京师。
张珏的最后归宿,史籍上向有二说。《宋史•张珏传》《昭忠录》等说他至死未降,自经而死。而《元史•世祖纪》、万斯同《宋季忠义录》等说他被俘后即降。由于张珏在南宋末年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民族气节问题颇受人们关注,那么,他究竟是殉节还是失节呢?
宋史专家胡昭曝经过充分查证与考订后指出,张珏是殉节而亡的忠勇将帅。理由是:
一、张珏殉节有许多原始资料可证,且都较为可靠。《昭忠录》是宋、元之际人的作品,记载了近百个在南宋末年誓死抗战、忠节殉身的著名人物,包括文天祥、李芾等人。对张珏的记载是:“终不肯降……遂遇害张狂被俘后,文天祥在元大都狱中曾集杜诗赞叹,其诗序说:“(张钰)蜀之健将……为左右所卖,珏觉而逃遁,被囚锁入北,不肯屈。
后不知如何。”(《文山先生全集》卷六)在这里,文天祥明确地说张珏“被囚锁入北,不肯屈”,但他对张珏的最后结局还不清楚,所以说“后不知如何”。时人刘壎的《补史十忠诗X则可补此缺,其中《四川制置使知重庆府张公珏》诗写道:“咄咄快敌仇,谁与掩杯土。哀哉关西雄,国亡犹不负。”(《全蜀艺文志》卷二四)元人修的《宋史》,根据这些材料,把张珏列入《忠义传》,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明人修《元史》,是根据《元实录》修纂,而元人为掩盖杀害张珏的罪恶,在《元实录》中曲笔而书,因此在《元史》的纪、传中互有抵牾,矛盾百出。如《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十四年(1277)二月“甲戌,西川行院不花率众数万至重庆,……其夜,都统赵安以城降。张珏舣船江中,与其妻妾顺流走涪州,元帅张德润以舟师邀之,珏遂降。”按此说法,元军破重庆应在至元十四年二月,张珏被执投降也在此时。而《元史•汪良臣传》载:“(至元)十五年春,张珏悉众鏖战,良臣奋击,大破之,……珏所部赵安开门纳降,珏潜遁《元史•也速答儿传》也说:“赵安开门降,制置使张狂遁,追至涪州擒之。”后二传均未云张珏降元,且在破重庆的时间上各说不一,至
元十四年与十五年,何说为是呢?《宋史•张S传》说,至元十五年春,“珏率兵巷战不支……乃以小舟载妻子东走涪”。元初人姚燧所作《李德辉行状》中,也写道:“(至元)十五年,重庆之围再合。”(姚燧《牧庵集》卷三十)上述记载都与《元史•汪良臣传》相合。可见《元史•世祖纪》的材料是不可信的,自然不能作为张珏失节的依据。至于明人万斯同《宋季忠义录》中的观点,是因袭了曲笔而书的《元实录》的材料,更不足为据。
三、张珏十八岁从军,从一士兵升至镇守一方的统帅,抗战的决心始终非常坚定。他曾多次拒绝敌方的招抚诱降,在重庆失守、痛感绝望时,几次欲自杀殉节:巷战不支时,“归索鸩饮,左右匿鸩”;在东走涪州的小船上,欲“斧其舟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船行江中,“狂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纵观其一生,不屈不挠,始终如一,誓死抗战,英迹昭昭,因此说他变节投降,与其一贯表现不符。
四、四川的宋将昝万寿、梅应春、王立等投降元朝之后,都被封官授职,优加安抚。如果张H降元,应该也有此待遇,而且地位会更高,但是这在史籍中毫无蛛丝马迹。此外,合州钓鱼山上,有专为余玢、王坚、张珏等人修的“忠义祠”,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他们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高度赞誉与景仰。
根据上述意见,张珏是“殉节”还是“失节”,是否可成定论了呢?
下一节:王立为何投降元朝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