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生平简介杜如晦的故事如何评价杜如晦?
杜如晦生平简介:杜如晦的故事有哪些?如何评价杜如晦?本篇文章带你了解唐初名相杜如晦的一生:
杜如晦生平简介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唐太宗时宰相,封蔡国公。谥号“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其父杜吒,曾为隋昌州长史。他参与了“玄武门兵变”,协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并与房玄龄一起共掌朝政。两人配合默契,理政建制,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史谓:“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贞观四年(630)三月英年早逝,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去世被视为李氏王朝的一大损失。
杜如晦的故事
一、善观时局 投身秦王
杜如晦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杜徽曾是隋朝时怀州刺史,父亲杜吒为隋昌州长史。杜如晦从小聪颖好学,喜谈文史。他英俊洒脱,气质非凡,以风流自命。隋大业期间,杜如晦参加吏部人才选拔,时任吏部侍郎的高孝基认为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非常器重,叫他暂时屈就卑职,补淦阳县尉之缺。杜如晦就任没多久,就辞掉淦阳县尉之职,不愿意为已显衰退之势的朝廷服务。此时,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四方百姓怨声四起,纷纷揭竿而反,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首先是山东邹平王薄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山东不少州县,杀富济贫。此后,起义队伍日渐增多,到隋大业十二年(616),农民起义队伍已增至一百三十多支,人数达三四百万之众。随后,起义军在全国汇成了三支强大的队伍:河南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的起义军。杜如晦虽然早已辞掉朝廷任命的县尉职务,但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使他无法与农民起义军走在一起。在这天下大乱之际,他悉心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按目前摇摆不定的局势,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归向何方。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民起义的队伍和阵势都在不断扩大。隋炀帝的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隋朝统治阶级已明显摇摇欲坠,有分崩离析之势。终于,隋大业十三年(617),留守太原的李渊父子在晋阳举兵反隋。李渊率领李建成、李世民等一路向南进发,由于李渊父子深得民心,策略得当,加之李世民英勇有谋,以至一路势如破竹,进军神速,同年十一月就攻占了隋朝都城长安。观战已久的杜如晦见大势已定,且深知李世民是个英勇有谋之人,善于广纳天下贤士豪杰,便投奔于李世民门下。
李渊攻占长安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他废除隋炀帝的各种重苛严刑,与民众约法十二条;处死拒不投降的阴世师等十余人;按起兵时预定的,立年仅十三岁的杨侑为天子,奉逃到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没过多久,隋炀帝残部驻扎的江都发生内乱,隋炀帝被其部下所杀。李渊得知后,迫使杨侑下退位诏书,禅让于自己。李渊遂即帝于太极殿,改隋为唐,改元武德,是为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则分别立为: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并任时年十九岁的李世民为尚书令。杜如晦投奔李世民门下后,被李世民拜任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执掌秦王府簿书、考课、仪卫等事务。
时隔不久,杜如晦被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总管府是设立在边塞统率军队的机构,长史职位仅次于总管。这期间,秦王府的很多勇将谋士都被唐高祖调到外地任职,李世民为这事一直忧虑重重,十分担心。记室房玄龄对他说:“府僚虽然大都走了,但不足惜。有个杜如晦,聪明,见识广博,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想经营四方,独揽天下,非此人帮助不可。”房玄龄的话使李世民大惊,他慨叹道:“你如果不说出来,我就会失掉这个人啊。”后来,李世民奏请唐高祖留下杜如晦,使杜如晦依旧为秦王府幕官。从此以后,李世民把杜如晦视作自己的心腹,常常和他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渐渐地,杜如晦很快成了秦王府幕僚中的重要成员,李世民每有心事,必与他商议。
二、随军征讨 剖断如流
唐朝初期,除了关中、山西和巴蜀等一些地区被唐朝控制外,周围地区都还处于割据状态之中。唐王朝要真正统一天下,必须铲除这些割据势力。最后,李氏父子经过认真商议后决定:巩固关中,以此为根据地出兵西北,然后攻占关东,拿下江南,尽早统一全国。唐高祖李渊遂命李世民为右元帅,率军征讨盘踞各地的割据势力。杜如晦也随同李世民一起,东征西讨,转战于各割据之地。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最先击败了薛仁果在陇西的割据势力,紧接着又消灭了在凉州自封皇帝的李轨。这一系列胜利,加强和巩固了唐王朝在长安以西的政权统治。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军队又平定了盘踞晋北的刘武周。刘武周见唐军来势勇猛,逃到突厥,被突厥所杀。至此,关中周围的割据势力全被铲除。随后,李世民举兵关东,向李唐王朝在关外的最大威胁和对手、盘踞洛阳的王世充逼近。
王世充曾任隋王朝礼部尚书,是隋炀帝比较信任的心腹。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和阴谋手段夺取了实权,并自己当了皇帝,立国号为郑。在李世民与刘武周作战的时候,他趁机扩张势力和地盘,占据了唐朝的很多地方。然而,在李世民势不可挡的攻击下,王世充的手下名将罗士信、秦叔宝、程志节等都归降了李世民。由于李世民对归降的官兵士吏都以礼相待,王世充的统治集团马上崩溃,许多州县的官吏都想脱离王世充的统治。淆、邓、荥、汴、豫、显等州也相继归降,以至出现了“河南郡县相继来降”的热闹场面。王世充失去各州县官吏的支持和拥护,加之李世民军队的强烈攻势,节节败退,最后被围困于洛阳。这时,王世充想起了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便匆忙向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在农民起义军中很有名望,他担心王世充被李世民铲除后,自己也会步王世充后尘,遭受攻击,就立即亲自率军前往洛阳增援王世充。李世民闻讯后,与杜如晦等人作了缜密的分析,最后决定先灭掉窦建德,再铲除王世充。于是,李世民率军把守武牢的各处险要,伺机进攻,窦建德的军队因长途跋涉,日夜行军,个个饥肠空空,疲倦不堪。李世民觉得正是进攻的好时机,便率小股精骑领先,大军继后,一阵猛冲猛杀,窦建德军队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溃不成军,随即大败,窦建德也受伤被俘。
击败窦建德后,李世民立即集中兵力分多路围攻洛阳。武德四年(621),王世充见后援已断,深知大势已去,再硬拼下去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便在李世民逼到城下时,率众臣出城投降,武牢之役不战而胜。这是唐朝统一中国的一个决定性战役。它的胜利,使整个中原地区的统一和安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这次战役中,杜如晦也起了很大作用,他对战事运筹帷幄,剖断如流,深为同僚所佩服。加之李世民大胆而果断的指挥,以至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战果,彻底铲除了这两个对唐朝统治有着很大威胁的强劲对手。
武德五年(622),刘黑闼在河北漳南筑台告祭窦建德,并自封大将军,公开反唐。不久,刘黑闼攻占了大片土地,定都洺州,自封东汉王。李世民又奉命率军攻打刘黑闼,经过艰苦作战,最后大败刘黑闼。
在征讨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各有战功,但相比之下,明显是李世民的战功最大,可以说,这也得益于杜如晦的军事谋略。在李世民整个的东征西讨中,杜如晦对军国大事运筹帷幄,判断准确,为李世民提供了有效的战略计策。杜如晦也因此受到了幕僚同属们的赞赏。战争结束后,杜如晦屡获升迁。李世民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时,杜如晦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爵建平县南,食邑三百户。随后以本馆兼文学馆学士。文学馆是李世民专门用来接纳天下治学贤士而设置的。在被接纳的十八学士中,杜如晦居首位。李世民还命人画下十八学士的图像,藏于书府。李世民为其像题词道:“建平文雅,体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后,开府设官属,又拜任杜如晦天策府从事中郎,成为天策府参军。
三、“玄武”谋变 功勋卓著
唐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后,其统治集团内部已开始发生分裂,最主要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讨伐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战功显赫,使得他的威望与日俱增,权力也明显在逐渐扩大,还拥有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他手中控制着大量军队,并位居宰相之职,担任尚书令的职务。另外,从太原起兵时起,直到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束,这期间,他广纳人才,礼贤下士,团结了一大批谋士强将,早已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这不仅使他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也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为争夺皇位,两兄弟变成了仇敌。李建成位居东宫,一直辅助唐高祖李渊料理政务。虽然在平定天下,征讨割据势力时没有多大战功,但他在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李建成也在自己的周围团结了一批幕僚谋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
当李建成对李世民威望与日俱增而感到威胁后,便开始谋划着对李世民下毒手。武德七年(624),唐高祖带领三位皇子出猎,命三位皇子驰射角胜,李建成趁机为李世民配置了一匹烈马。李世民不知是诈,骑上了这匹马追赶野鹿。烈性大发的马突尥蹶子,差点把李世民摔倒在地。武德九年,李建成约李世民共饮,并暗中下毒,李世民饮后吐血不止,险些死去。在这次争位斗争中,齐王李元吉一直站在李建成一边,密切配合李建成的夺位计划,他重金收买李世民部将尉迟敬德等人,但均遭拒绝。李世民看出了李建成的心迹,忧虑重重,他问僚属们:“危急的苗头已经显现,怎么办好?”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此时,李元吉正和李建成经常在后宫诋毁李世民。唐高祖素来就偏袒太子,信以为真,幸亏陈叔达进谏,要加罪于李世民的唐高祖才赦免其罪。后来,李元吉又密告李世民谋反,要求唐高祖速斩李世民。唐高祖觉得李世民平定天下有功,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谋反,不肯斩首李世民。
接着,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王府内的智谋人士中,只有房玄龄、杜如晦最可怕。”于是,在唐高祖面前谗毁二人,遂将之逐出秦王府。这样,李世民府中最为心腹之人只有长孙无忌。武德九年(626),突厥南下犯边。按惯例,应由李世民督军抵御,但李建成认为这是削弱李世民军势力量的好机会,便奏请唐高祖,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率军北征。并调秦王府强将尉迟敬德等同行。这个目的很明显,他们想抽空李世民的精兵猛将,让李世民无还手之力。李建成甚至早已计划好,在为李元吉饯行时就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立即与长孙无忌商议,又派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密商计策,并与高士廉、尉迟敬德等人商量对策。经过精心密划,李世民最终于六月四日发动了玄武门兵变,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九人,在玄武门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自己夺取皇位铲除了障碍。随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将军政大权全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则拜任杜如晦为左庶子,协助料理政务。不久,又调杜如晦任吏部尚书。
如何评价杜如晦?
武德九年(626)八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是为太宗,改元贞观,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群臣中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居功第一。杜如晦被进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628),杜如晦被晋升为检校侍中,兼吏部尚书。检校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又授杜如晦为右仆射。他在诏书中说:“杜如晦见识过人,神采奕奕,德高望重,声播远近。”从此以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同为唐朝宰相,两人配合默契,同心协力,开始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建立工作。
杜如晦身为宰相,又是吏部尚书,执掌着任用官职的权力。在为宰相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引贤荐才,罢除贪官污吏;纳士用人,注重实效。杜如晦用官员史吏,主张先由州郡举荐,再由他考核录用。在当时,选官纳士只注重言词口笔,不注重品质德行。杜如晦上任后,把品质德行作为选官任吏的一个必需条件。在杜如晦临终时,他还强力推荐刚正不阿的戴胄做吏部尚书。为此,监察御史陈师合不满,上书《拔士论》,说一人不能身兼数职,矛头直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太宗说:“玄龄、如晦二臣的才能是可以治理天下,陈师合难道想离间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吗?”遂贬陈师合于岭南。
杜如晦善于治国理政。隋末农民大起义后,纲纪紊乱,百废待兴。杜如晦和同朝宰相房玄龄拨乱反正,唐朝的典章制度,台阁规模,都是二人所定。两人的通力合作和努力,使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走上了正轨,从而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杜如晦为宰相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同僚之间通力配合,互相学习。唐太宗每次同房玄龄商议大事,房玄龄必说:“非如晦不能决断。”待唐太宗把杜如晦召来,杜如晦必说:“最终须用玄龄的策略。”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两人齐心辅政,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共掌朝政。所以,后世论说唐代名相,必推“房、杜”,“二人同心协力,共治朝纲”。
在杜如晦做宰相时,他非常敬重敢于进谏之臣。他说:“天下有直言敢谏的人臣,即使国君无道也不至于失天下。”将诤臣看作是挽国家于危难的栋梁。他十分鄙视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说他身居要职,处得言之地,却对隋炀帝的荒淫残暴闭口不说,无一句谏言,只会使国家走向灭亡,用这样的人是国之不幸。作为宰相,杜如晦严格要求自己,却宽容大度,以礼待人,并能正确地发现别人的长处,使之充分发挥出来。然而,身为一代名相,但史书记述他的功绩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资治通鉴》上写道:“太宗平定天下,而房、杜二人从不表明自己为此立下的功劳。王珪、魏徵敢于直言,而房玄龄、杜如晦善于让贤。卫国公李靖善用兵,而房玄龄、杜如晦则善于把功劳归于皇上。”
贞观三年(629)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辞去宰相职务。随后病情加重,唐太宗多次遣使探望,并找名医诊治。次年二月,病危,唐太宗命太子前去探询。接着,唐太宗亲临杜如晦家中,抚之流涕。不久,杜如晦病逝,时年四十六岁。唐太宗闻知恸哭不已,废朝三日,并赐谥曰“成”。杜如晦的英年早逝,无疑是唐王朝的一大损失。一天,唐太宗吃瓜,其瓜味美,忽然又想起杜如晦,遂遣使把瓜放于杜如晦灵前以示哀悼,并对房玄龄说:“今日惟独见公。”说罢潸然泪下。可见其对杜如晦的感情之深。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