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是怎么一回事
“梃击案”的“梃”就是木棍,“梃击”就是以木棍打人,因为打的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皇太子,所以就成为一个案子。这个皇太子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叫朱常洛。
皇子不同于百姓之子之处,至少有三条:一是正名位,二是延帝祚,三是受教育。后者就是到外廷读书,在讲官辅导下学习,掌握治国的本领。万历帝5岁开始读书,但他一直不允许儿子朱常洛读书。谁建议让皇长子出阁读书,谁就被贬遭罚。朱常洛直到13岁时,才第一次出阁读书,然后就长期辍读。19岁时又奉旨出阁读书,以后读书断断续续,长期被禁闭在宫中。所以,他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文化教育。
万历帝既不喜欢王氏,由母及子,也不喜欢王氏所生的长子常洛。万历帝宠爱郑贵妃,子因母贵,也喜爱郑贵妃所生的儿子常洵,一直想立常洵为太子。
既怕违反祖制,又受到朝臣的反对。所以,迟迟19年不立皇太子。万历自己是6岁被立为太子的,但是朱常洛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9岁才被立为太子,住迎禧宫。太子朱常洛既没有统兵征战沙场的考炼,也没有协助皇父治理朝政的阅历,更没有苦读经书的学养,甚至几乎未出过皇城,又长期受到皇父的冷落,心情压抑,寂寞寡欢,无所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发生了梃击东宫太子朱常洛事件,这就是“梃击案”。这一年太子朱常洛33岁。
这天傍晚,蓟州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打伤守门太监,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当时,慈庆宫第一道门只有两名太监守门,第二道门无人看守。事发后朱常洛惊恐万状,而且“举朝惊骇”。
万历帝下令审讯。当时,巡视皇城御史叫刘廷元,听到这个消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因为这天的皇城守备是他督察,如果刺客真的杀了太子,自己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于是刘廷元连夜叫人把刺客带进审讯室。
只见刺客身高有七尺左右,身体魁梧,一张方形大脸上充满了杀气,身上穿的是一身农民的衣服,像是个种地的农民。刺客的凶器是一根枣木棍,有一丈多长。
刘廷元端坐在大堂上,“啪”地一拍惊堂木,问道:“大胆的刁徒,你是什么地方的人?竟敢闯入皇宫刺杀太子!?”刺客就像什么都没听见一样,低着头一言不发。刘廷元一声令下:“打!”那些掌刑的太监按倒刺客,一阵乱棒打得他鲜血直流。
刺客这才连连求饶,说道:“小人的家住在是京东蓟县,叫张差,是个农民。今天误入皇城,迷失了方向,看见有人阻拦,生怕捉住杀头,才……”刘廷元又问他是怎么溜进紫禁城的,又是怎么来到慈庆宫的。刺客张差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
刘廷元心想:这紫禁城戒备森严,平时连一只猫都别想窜进来,这个张差是个七尺大汉,手拿一根枣木棍,怎么能轻易地混入宫里来呢?即使他能混进宫里,又怎么能躲过一拨又一拨的巡逻侍卫,一直来到慈庆宫呢?这里边肯定有人指使。想到这儿,刘廷元不敢往下审问了。
因为明朝后期,皇后、妃子、王子之间的斗争特别激烈,如果刘廷元再往下审问,不知道会审出个什么结果来。弄不好,他就会落得个灭门九族的下场。于是,刘廷元写了一个奏折,大意是说:刺客张差,两眼发直,说话胡言乱语,好像有疯癫病。可看他那模样,又有许多狡诈,皇城之内没有司法机构,恐怕难以查得清楚,所以请押到刑部审讯。
果然,明神宗看到刘廷元的奏折,就把这个案件交给了刑部。
刑部立刻指派胡士相等几个官员审问张差。胡士相这几个人也非常油滑,第二天一审问,就把案情弄出了个结果:刺客张差交待说,他原来是个卖柴草的,年初因为得罪了人,被人一把大火烧了柴草。
四月的时候,张差带着病来京城告状,正好遇到两个男人,哄骗他说,要想告状就得找皇上,你没有状纸,可以拿一根大木棍当作标志,皇宫里的人就不阻拦你了。张差急着报仇,就拿着一根枣木棍,从东华门溜进了皇宫。他不认识皇宫里的道路,把慈庆宫当成了皇上住的地方,造成了一场虚惊。
案件审理清楚了,张差还在供词上画了押。刑部官员立刻写了一道奏折,递交给了明神宗。明神宗下令杀了刺客张差。
没想到,一个叫王之宷的人递交上来一道奏折,说出了刺客张差刺杀皇太子朱常洛的一些真相。王之宷曾经当过县令,很有审理案件的经验,如今在刑部大牢里担任提牢主事。奏折里说,五月十一日这天,王之宷到大牢里给犯人们送饭,最后才走到刺客张差面前。他一看张差年轻力壮,不像有疯癫病,就叫狱卒把饭放在张差不远的地方,说:“你为什么要刺杀太子,如果老老实实地招供,我就给你饭吃,不然就饿死你。”张差听了,低着头想了半天才说:“我不敢实说。”王之宷让狱卒们退下,只留下两个狱卒架着他,然后再问,张差这才支支吾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
原来,刺客张差的确是蓟县人,小名叫张五儿,在家种地为生。这次进京,是邻居马三舅和李外父让他跟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公公去干一件事情。公公,就是皇宫里的太监。那个公公说,事成以后给张差几亩地。来到京城以后,那个公公把张差领进了一个很大的宅院。
院子里有个公公让他吃了饭,就给了他一根枣木棍,告诉他说:“你先闯官,撞上一个打死一个,事后我们救你。”随后,公公领着张差由皇宫东门走了进去。守门的人阻拦他,被他打倒。后来,太监太多,他才被捉住。所以说,刺客张差是受人指使,并由太监领进皇宫,目的就是要杀死太子朱常洛。王之宷在奏折里说,请明神宗批准会审,肯定能审问出更多的真相来。
王之宷的这道奏折一上,户部郎中陆士受也跟着上了一道奏折,请明神宗一定要捉住首犯。十几天以后,明神宗传旨,命令刑部十几个官和王之宷一块审问刺客张差。这回,案情更清楚了:张差的两个邻居马三舅叫马三道,李外父叫李守才。那个不知道姓名的太监叫庞保,那个很大的宅院是朝阳门外太监刘成的住宅。马三道和李守才经常到庞保那里送木炭。庞保和刘成还对张差说:“进了宫里,见一个打一个,打了小爷,吃也有、穿也有。”然后,刘成领着张差进了皇宫。小爷,就是皇宫里对皇太子的称呼。这庞保和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亲信太监。
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郑贵妃,朝议汹汹。郑贵妃闻知后,对万历帝哭泣。万历帝说:“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
于是,郑贵妃就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史书记载,郑贵妃向太子号诉,就是郑贵妃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嚎啕大哭,诉说事情的原委,请求太子宽恕。二人对话的过程是:贵妃拜,太子也拜,贵妃和太子是且泣且拜,一面哭一面拜。万历皇帝一看这事情闹大了,牵连到郑贵妃不好,又牵扯到太子——两头为难,怎么办呢?他决定亲自来处理这个事。万历帝在慈宁宫皇太后灵位几案前召见太子和百官,令太子降谕处理此案,禁止株连,就是不要牵扯太多人。
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愿意得罪他父皇,也不愿意得罪郑贵妃,不敢深究此事,也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万历帝因为都是他们家里头的事情,而且牵扯到郑贵妃,也不想深究此事。最后决定把张差处死,两个太监庞保和刘成在内廷秘密打死,草草了结这桩大案。负责此案审理的王之宷遭到反东林党一派官吏的攻击,万历帝将他削职为民。公园1625年的时候,他竟被抓进了大牢,最后死在牢房里。
这就是“梃击案”。
梃击案斗争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是郑贵妃意欲谋害太子朱常洛而未得逞,好像是皇帝的家事,但实质上是国事,反映出朝廷中东林党与其他派系的政治斗争。尽管万历帝亲自处理结案,但这件事情始终疑云重重。此后大臣们常以此为题目,“奏章累数千百,由是门户之祸大起”。
戊戌变法是哪一年
探秘:解开秦始皇陵墓的神秘面纱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