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生平简介姚崇的故事姚崇的结局如何?
姚崇生平简介:姚崇的故事有哪些?姚崇的结局如何?本文将为你讲述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的一生:
姚崇生平简介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惮有大臣与之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大举侵扰河北一带,连续攻陷了数州。当时军务繁多,各州司檄书雪片般飞来,而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武则天十分赏识他的军事才干,因由郎中擢为夏官侍郎。不久,又擢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文武双全,历仕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神龙元年(705年)他参与神龙政变,张柬之等成功地杀死了张易之及其党羽,迫使武则天退位。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实封二百户。因同情武则天当日即出为亳州刺史,后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刺史。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与宋璟一起被贬,任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从整伤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各当其才;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开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唐玄宗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碑文作“文贞”)。
姚崇的故事
一、仕途平坦 扶摇直上
姚崇出生于官僚家庭。父亲姚懿,贞观年间做过某州都督。姚崇少时性格豪爽,崇尚气节,喜欢打猎,常呼鹰逐兽以自乐。年长后听人劝告,刻苦读书,后经科举入仕,授濮州司仓参军,后任司刑丞。此时正值天授年间,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统治,设置酷吏,严刑酷法横行,遭冤被杀者比比皆是。姚崇理案公正执法,把很多人从冤狱中救了出来。不久,姚崇因为才能出众,接连晋升,直至夏官郎中,成为兵部要员。
时逢契丹举兵攻陷河北一些州县,河北一时大震,人心恐慌。就在这紧急之时,姚崇上奏数条应急措施。武则天见其上书剖析周密,论理恰当,便破格提升姚崇为兵部侍郎。
武则天重用酷吏、奖励告密,酷吏趁机诬陷,任意用刑,滥杀无辜,民愤很大。满朝文武更被弄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却无人敢于诤谏。姚崇站出来,毫无讳言地对武则天说:“自垂拱以来,被告身死破家者,都是屈打成招而死。告密的人都认为自己有功,所以诬攀罗织,危害胜过了汉代的党锢。”姚崇还以自己以及全家百余口人的性命担保,认为全朝文武大臣并无一人有谋反之心,恳求武则天以后收到状子就收起来,不再追究。如果今后发现真有人谋反,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武则天听了姚崇的话,非常高兴,随后说:“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使朕陷于滥施刑罚的境地,现在你的话,很合朕的心意。”遂特赏白银千两给姚崇,并斩杀酷吏以平民愤。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提升姚崇为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理平章事,不久又兼相王府长史。但姚崇以母亲年老有病解职侍奉,武则天下诏同意他以相王府长史侍疾。一个月后,姚崇重新兼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上奏道:“臣事相王(李旦),不宜再掌管兵马。不是臣爱惜性命,只是这样做对相王无益。”武则天采纳了姚崇的意见,下诏改为春官(礼部)尚书。
姚崇为官廉明,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当时,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依仗武则天,肆无忌惮。长安四年(704),张易之要把京城的十个和尚调往自己在河北定州修建的佛寺。为了压一压张易之的嚣张气焰,明知这只是件小事的姚崇就是不同意。张易之几次请求姚崇,姚崇就是不同意。张易之因此怀恨在心,私自在武则天面前诋毁姚崇。恰逢突厥犯边,武则天便调姚崇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改任灵道安抚大使。虽然还是凤阁鸾三品,但已无宰相实权。姚崇赴任前,武则天要他推荐一名能担任宰相之职的人,他推荐了张柬之。他说张柬之沉稳有谋,能断大事。在这之前,狄仁杰就向武则天推荐过张柬之,但武则天一直没任其为相。现在经姚崇再次推荐,武则天这才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做了宰相。
二、施谋避祸 再登相位
张柬之被提任宰相后,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朝中的无法无天深感不安。大臣们多次上书,要求对包藏祸心的二张进行惩治,但因武则天袒护,二张依然横行宫中,逍遥法外。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能出朝,张柬之觉得铲除二张的时机已到,便开始谋划诛杀二张。此时,正好姚崇从驻地回京,张柬之喜上加喜,认为姚崇来了,铲除二张一事就更好办了。经过精心谋划,姚崇和张柬之率五百羽林兵冲入玄武门,杀死了这两个作恶多端的淫夫恶棍。紧接着,他们又对武则天施加压力,迫使她让位给太子李显。
李显复位后,姚崇、张柬之被任为宰相。因姚崇有功,加封为梁县侯,食邑二百户。武则天让位后,迁居上阳宫。一天,中宗李显率百官去问候武则天,大家都欢欣鼓舞,相互庆贺,可是姚崇却呜咽流涕,哭了起来。张柬之等人都感到诧异。张柬之忍不住问他:“今日岂是您流泪哭泣之时?恐怕您的灾祸就要由此开始了。”姚崇说:“我事奉了则天皇帝很久,现在要公开,悲不能忍。况且我前日因公义而诛杀奸逆,是人臣的本份;今天辞别旧日的君主,也是人臣的本份,都是出于本心。”中宗李显听了姚崇的话,当天就下诏将他调离京城,出任亳州(今安徽亳县)刺史。
其实,被调离正合姚崇自己的心意,他并不是真正留恋君臣私情,而是已经预感到武氏家族和李氏王朝之间将有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他不希望自己遭到武氏势力的暗算,成为他们之间的牺牲品。果然不出姚崇所料,第二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在中宗的支持下,削了张柬之等人的实权,并将他们在流放中杀害。姚崇则因“一涕”幸免于难。
姚崇罢相后,远离京城,摆脱了朝廷的内部斗争,先后在亳州、宋州、常州等地担任刺史。
这时,朝中大权已被武三思和韦后掌握,中宗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景龙元年(707)七月,早已对武三思和韦后怀恨在心的太子李重俊率羽林军,杀死武三思及其党羽十余人。昏庸的中宗在韦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的围攻和威逼下,派兵杀了李重俊。随后,韦后母女合谋毒死中宗,准备登上皇位。然而,好梦不长,李隆基紧接着就策动禁军发动政变,一举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相王李旦恢复帝位,是为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景云元年(710)六月,睿宗李旦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再登相位。
三、相开三度 革新政纲
李旦即位皇帝后,朝廷大权实际上被武则天亲生女儿、睿宗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掌控着。太平公主受其母武则天影响很大,一心想干预朝政,坐上皇位。姚崇虽被睿宗拜为宰相,但他深知斗争复杂,隐患重重,依然有些惶恐不安。后来,为防后患,姚崇和宋璟联名上奏睿宗,建议将掌握兵权的人调任各州刺史,把太平公主安置到东都洛阳,以确保李隆基的东宫地位。哪知,昏庸的睿宗将姚崇、宋璟的建议如实告诉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听大怒。李隆基一下子慌了手脚,为争取主动,就站出来指控姚崇等挑拨皇上与兄妹间的关系,应受到严惩。随后,姚崇再次遭贬,调任申州刺史。之后又先后任扬州刺史、淮南监察史和同州刺史。在做地方官时,姚崇清正廉洁,很受百姓爱戴。
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是为玄宗。一心想当皇帝的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已对自己造成威胁,决定发动政变。玄宗事先得到密告,决定先发制人,遂于开元元年(713)七月,率羽林军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宫廷内乱终于平息下来,唐玄宗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刚登基时的唐玄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励精图治,一心想振兴国家。平息宫廷内乱后,他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开元元年,唐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巡视军队。按规定,皇帝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长官都要到皇帝行营拜见。姚崇此时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并受到唐玄宗秘密召唤,非去不可。当姚崇来到行营时,玄宗帝正在渭河边打猎,立即就地召见。唐玄宗问姚崇会不会打猎,姚崇说从小就会,二十岁时就以呼鹰逐兽为乐,所以人虽已老,但还能射猎。于是,姚崇便和唐玄宗一起狩猎。姚崇在猎场上驰逐自如,很让唐玄宗满意。
罢猎后,唐玄宗向姚崇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姚崇侃侃而谈,一点也不觉得疲倦。唐玄宗听了,对姚崇说道:“你应该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唐玄宗胸襟宽广,有宏图大治,也想做他的宰相,辅佐他成就大业;但又有意要激一下他,便不行礼谢恩。唐玄宗感到奇怪,有些不高兴,遂问姚崇:“你嫌宰相位不高吗?”姚崇回答说:“小臣不敢。只是,我有十点建议要上奏陛下,陛下考虑能否做到;如做不到,我就不敢做这个宰相。”唐玄宗让他说出来看看。
姚崇立即说了如下十条意见:第一,垂拱年间以来,朝廷以严刑酷法治天下,请今后施政以仁义为先;第二,鉴于先朝高宗征伐吐蕃兵败青海,请于数十年内,不贪求边功;第三,朝廷亲近之人多冒犯法纪,而这些奸佞之徒都因受宠幸而免罪,请严格执法从近臣开始;第四,武后临朝以来,宦官专权,为了媚上而贡献财物珍宝,随意征缴苛损杂税,搜括百姓。这种风气日益蔓延,公卿也多效法。请除国家的租庸赋税,杜绝一切苛捐杂税;第六,鉴于武后以来皇亲国戚争权,朝廷内乱,政权不稳,请皇亲国戚今后不担任中央要职;第七,鉴于先朝对群臣轻慢无礼,有失君臣之敬,请君主对大臣持之以礼;第八,鉴于中宗时擅杀忠臣,使谏臣心灰志丧,请使敢于直言进谏者,不获罪受害;第九,鉴于武后建造福先寺,上皇建造金山、玉真二观,工程浩大,耗费百万,请今后杜绝建造佛寺道观;第十,汉朝外戚吕禄、王莽专权擅政,乱了天下,坏了国家,请以此为鉴。
姚崇的这十条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是他针对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和历史教训提出的,也是挽救政治衰败的革新纲领。言辞不多,但切中时弊。这对胸怀大志,欲振兴国家的唐玄宗来说,可谓十剂救世良方,因此他都欣然接纳。于是,唐玄宗就在渭川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就这样,姚崇第三次当了宰相。
四、兴利除弊 大胆改革
姚崇第三次当上宰相后,唐玄宗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但凡军国要事,唐玄宗都要和他商量。宰相张说和姚崇不和,唐玄宗就把张说派往地方充当刺史。另一宰相刘幽求则被调任闲职。当朝的宰相只有姚崇和卢怀慎。但姚崇既掌相权,又掌军权,无疑处于支配地位,从而成为开元年间革故鼎新的最高行政长官。
开元初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自武后末年以来,皇亲国戚多居台省要职,诸王又掌管禁军。为了争权夺利,诸王勾结朝官,频频发动政变,短短八九年时间,连续发生五次政变。姚崇上任后,针对这一弊端,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开元二年(714),姚崇协助唐玄宗将诸王改任为外州刺史,并规定诸王“不任以职事”,“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从此,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大权,从而失去了作乱的条件。
中宗以来,因风行卖官鬻爵,使官吏猛增,机构臃肿,除正员外,全国置外官二千余人。一些豪商富贾花钱就可以做官。官多俸就多,国家因此开支巨大。针对这一弊端,姚崇又于开元初年大量裁减冗员,所有员外官、试官、检校官,全被罢免,并严正声明,没有政绩和战功,不经皇帝特别诏令,吏部和兵部都不能录用这三种官。同时还取消了一些闲散诸司、监、置十余所。
姚崇还劝谏唐玄宗,“戚属不任台省”。因此开元初没有大封外戚。姚崇还把一些官高势盛、居功自傲的功臣贬到地方任刺史。这一系列措施,犹如釜底抽薪,抑制了功臣的权势,根除了中央政局动乱的隐患。多年来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自此结束,所以,人们称姚崇为“救时之相”。
开元初年,在姚崇的建议下,唐玄宗还制定了中央官和地方官相互交流的制度。京官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入选京官。这根除了长期存在的重内官轻外官的弊端。县令是地方的基层长官,长期不予重视。为避免滥用,开元四年(716),唐玄宗亲自对新任命的县令进行殿试,其中只有一人成绩显著提升,其余四十五人不合格,被遣回家习读。
姚崇荐官取士,以德才为重。他推荐的广州都督宋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贤相之一。他还罢免了以前的“斜封官”。这种官是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用斜封交付中书省执行,故称“斜封官”。开元二年,申王李成义未通过有关部门,私自奏请唐玄宗把府中的阎楚珪由录事提拔为参军,唐玄宗已表示同意。姚崇得知后上疏反对,他说:“臣认为量材授官,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如果因为是亲戚故旧而给他们官爵以显示恩惠就像先前那样,肯定会率乱纪纲。”因姚崇据理力争,极力反对,唐玄宗最终收回了敕命。
姚崇在整顿吏治时,注意用封建法制来约束官吏,对违法乱纪者,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决不宽容。开元二年正月,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依仗权势,暴虐百姓,受到御史的弹劾,将依法受处。薛王到唐玄宗处求情,唐玄宗便下令重查,意欲宽赦。姚崇上书唐玄宗说:“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并无冤枉,不能放过。”唐玄宗听从了姚崇的建议。
由于姚崇对吏治的大力整顿,使得开元初期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稳定,经济上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
五、唯物求实 抑佛灭蝗
开元四年(716),山东等地连续发生严重蝗灾。由于人们都认为这是“天灾”,希望求得上天显灵消灾,因此眼睁睁地“坐视食苗不敢扑”。姚崇上疏唐玄宗,主张扑杀蝗虫。他说:“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自己救自己的地,肯定无人偷懒。”建议“夜中设火,火边挖坑,且焚且塞,除之可尽”。他还说:“自古以来之所以有不能除尽的蝗虫,只不过是不够用力罢了。”
姚崇的建议一出,朝廷议论纷纷,都“以驱蝗为不可”。姚崇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他说:“庸儒教条,不知道变通。现在山东遍地蝗灾,极其罕见。河北、河南没有多少存粮。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免不了流离失所。事关重大,不能死板。即使不能除尽,也比任其成灾要强。”为了消除唐玄宗的疑虑,坚定他灭蝗的决心,姚崇直言表示:“陛下好生恶杀,这件事不必您下敕文,请允许臣下牒文办理就是了。如果除不了,臣的官职爵位,都可以除去。”姚崇的这一席话终于让唐玄宗抛开了顾虑,他对左右说:“朕与贤相讨论已定,扑蝗之事,敢议者死。”
接下来,姚崇立即派遣御史,取名“扑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扑蝗。数日后,仅汴州一地就扑灭蝗虫十四万石,投入汴渠顺流而下的更不计其数。由于奋力扑杀,蝗虫渐渐止息,山东免遭了一场大灾难。
佛教、道教在唐代甚为盛行。由于寺院享有特权,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上自皇帝、皇后、达官贵人,下至豪绅富贾,都在利用宗教捞取好处。他们不惜耗费巨资,占用大量土地,频繁修建佛寺、道观,然后纷纷度人为僧。由于“度人为僧无穷,免租庸者达数十万”,造成国家财政日益困乏。开元二年,姚崇上疏唐玄宗,请求裁减和尚。他说:“但使苍生安乐,即是福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认为只知信佛,终将导致身死国亡,并以史实为例说明。唐玄宗采纳了这一建议,遂裁减僧尼三万人,让他们还俗,从事生产。并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禁止铸造佛像,传写经书,禁止修建佛寺。修缮佛寺的,也要报请批准。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对控制寺院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的作用。
姚崇的结局如何?
开元四年(716),姚崇以幕僚受贿之事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同时推荐宋璟代之。唐玄宗允许,并授开府议同三司。虽然姚崇不在相位,但有关军国大事,唐玄宗依然征求他的意见。开元五年(717)春,唐玄宗将赴东都洛阳巡幸,太庙突然倒塌。唐玄宗问身边大臣何故,那些人都说是唐玄宗服(睿宗)丧未满三年,巡幸不合天意。唐玄宗召来姚崇询问此事,姚崇说:“太庙大殿乃前秦苻坚所建,年月久远,木质腐朽,必然会倒塌。但倒塌之日与行期相合,只是巧遇。”遂劝唐玄宗不可误了巡期,并建议重新修建太庙。唐玄宗依了他的意见。
开元九年(721)九月,姚崇病逝,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嘱咐子孙薄葬:“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备一副而已。”并再三叮嘱子孙不要信佛:“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
唐玄宗对姚崇的去世十分悲痛,遂下令为他撰写了赞誉之碑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
如果人掉进太空会怎样
封狼居胥的典故 谁做到了封狼居胥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