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生平简介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的结局如何?
张九龄生平简介:张九龄的故事有哪些?张九龄的结局如何?本篇文章为你讲述唐开元名相张九龄的一生:
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二月任宰相,在相位时间不长,总共三年。这时唐玄宗已由开明君主变成昏庸天子,奸相得宠,直臣失势。但张九龄仍直言诤谏,是唐代有名的直臣严相。曾劝唐玄宗按军法斩首安禄山,被拒。他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名篇传世。
张九龄的故事
一、幼聪善文 科举授迁
张九龄出身于官僚家庭,世代为官。曾祖张君政,曾任过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曾任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索虑丞。
张九龄幼年时就表现出了其聪敏的天赋,七岁时就能作出很好的文章。十三岁时,他致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阅后,惊奇地叹道:“此子必能致远。”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张九龄参加科举考试,以乙第考中进士,授校书郎。
景云元年(710)六月,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随后,李隆基举天下文士,亲加策问。张九龄前往应对,成绩优异,升为左拾遗。不久,李隆基即位皇帝,是为玄宗,遂调张九龄任左补阙。在任期间,由于张九龄才学出众,办事公正,当时吏部考试选人,都由他和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四次都公正服人,为众考生及旁人称道。
开元十年(722),张九龄被调任司勋员外郎。当时的宰相张说因为与张九龄同姓,对张九龄特别器重,尤其欣赏他的文才,常对人说:“后出词人之冠也。”张九龄因此视张说为知己,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开元十一年(723),张九龄被升为中书舍人,封曲江男。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封禅,张说以宰相之权亲自选定玄宗的随同官员,其中有许多是中书、门下三省官员。封禅礼毕,这些官员都加阶进级。在这之前,张九龄就提醒张说:“官爵是给天下的示范,应该以品德声望为取舍标准,劳绩资历应该放在其次,如果颠倒了,讥讽毁谤也就跟着来了。”张说听了后不以为然,他说:“事情已经决定了,空虚的说法不足为虑。”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结果不出张九龄所料,加阶进级这一做法为内外所怨。
次年四月,御史中丞宇文融上奏唐玄宗,请求弹劾张说。宇文融在奏疏中指责张说:“引术士占星,徇私僭移,受纳贿赂。”张说遂被罢官遣返回家,张九龄因与张说来往甚密,也受到牵连,先改任太常少卿,随后又出任冀州赐刺史。后来张九龄以老母在乡、冀州路途遥远为由,上书请准予换至江南。唐玄宗允许,改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继而转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其实,在宇文融奏弹张说之前,张九龄就曾提醒张说,要他对宇文融“不可不备”,张说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
开元十八年(730),张说去世。唐玄宗在哀悼张说时,忽然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便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掌管院事。这时,正好遇到朝廷起草赐渤海国诏书,朝廷上下无一人胜任,张九龄提笔即就,为上下叹服。没多久,张九龄转任工部侍郎,知制诰,继而转中书侍郎,后因母亲病故回家守丧。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守丧期满,唐玄宗又恢复其中书郎职务,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次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
二、廉正敢谏 整肃纲纪
唐玄宗前期是个贤明的君主,但到了后期就昏庸起来,听信讦臣谗言,沉湎酒色,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正值玄宗由贤明走向昏庸的转折时期。面对这种形势,张九龄不顾个人安危得失,直言敢谏,屡有建言,力求排除日益严重的危机,以挽救开元之盛世。
张九龄始终认为,选人用才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他曾说,“国家赖智能以治”,“国家之败,由官邪也”,“任人当才,为政大体”。基于这些认识,他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反对以私情用人,反对利用职权压制人才、排挤人才,反对依据资格判断人才。当时,朝廷上下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盛行,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张九龄上奏玄宗说:“谋求治理,根在于重视地方官。”他认为县令和刺史是最能接近百姓的亲民之官,应该加以重视。他建议唐玄宗:“凡是没有担任过都督、刺史,虽有高策,不得任侍郎、列卿;没有担任过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事中、中书舍人。”张九龄的这些主张,对后来提高外官地位、重视外官作用,以及整肃地方吏治,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开元二十三年(735),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征讨契丹有功,唐玄宗为奖赏他,要拜他为相。张九龄认为张守珪虽有战功,但不具备宰相的品行和才干,便进谏玄宗说:“宰相是代理天子管理事务的官,不是奖赏功劳的官。”唐玄宗不完全赞成张九龄的意见,便退一步说:“只给名分不给职权,可以吗?”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也不妥,他说:“名望和典范不能随便给人,这是君主要好好掌管的。”继而反问唐玄宗:“张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就给他做宰相,要是他消灭了奚、突厥等,又用什么官来奖赏他呢?”唐玄宗无言以对,遂放弃了拜张守珪为宰相的念头。
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深得唐玄宗宠信。他见张九龄文雅有才,为皇帝所器重,一直深怀妒忌。在提升他为宰相时,玄宗曾征求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对玄宗说:“宰相关系国家安危,陛下任李林甫为相,我担心日后要有宗庙社稷之忧。”但后来,唐玄宗已听不进逆耳之言,遂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李林甫为宰相,为后来所酿成的严重后果埋下了隐患。
张九龄的结局如何?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因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任职时节约有度,勤于职业,使得仓库充实、器械精良,唐玄宗要拜其为尚书,张九龄认为此人不可用,并进谏说:“尚书言,唐兴以来,唯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及为之。也就是古时的纳言,大唐建国以来,只有前任宰相以及中外知名而有品德名望的人才能担任。牛仙客本是河湟小官,现在骤然提升为门面要职,恐怕要让朝廷蒙羞。”唐玄宗说:“加实封可以吗?”张九龄也认为不可,他说:“封爵是用来奖劝有功者的。边将充实仓库、修缮器械,不过是日常事务罢了,算不上功勋。”唐玄宗听后心中很不高兴,默然不语。
就在这时,奸臣李林甫趁机借此诋毁张九龄,并在私下对唐玄宗说:“张九龄是个书痴,不识大体。”第二天,玄宗又提出封牛仙客为尚书一事,张九龄依然坚持己见。唐玄宗大怒,责备张九龄说:“难道一切事情都要听你的?”张九龄跪地叩头道:“陛下不知臣愚钝,让臣当宰相,事情有不合适的,臣不敢不尽言。”他认为牛仙客乃“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当此大任,恐怕不合众望”。李林甫当时一言不发,但事后不断在玄宗面前揭张九龄的短,极尽诬陷中伤之言,加之张九龄老是犯颜直谏,已使玄宗深感心烦,以至于李林甫的甜言蜜语使其顿获开心。
就这样,事态开始发生变化,权力开始从张九龄之手转移到奸相李林甫之手。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知政事,改任尚书右丞相。第二年,由张九龄举荐的监察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不料触怒了唐玄宗,玄宗遂命左右将周子谅打得死去活来,然后流放外地,周子谅不幸死于流放途中。于是,唐玄宗以张九龄举荐不当为由,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唐玄宗在位时间久了,逐渐沉入穷奢极欲的宫廷生活,怠于政事。但张九龄每遇政事,不论巨细,均据理力争。张九龄还具有识人之能。安禄山当初讨伐奚、契丹大败而归、被押送京师时,他就曾建议玄宗斩安禄山以振军威,他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玄宗根本听不进去,以致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开元二十八年(740)三月,张九龄去世,时年六十八岁,谥号“文献”。张九龄为官清廉,风度潇洒,唐玄宗曾对左右说:“每见九龄,精神顿生。”后来每选用一个人,玄宗必先问:“风度能若九龄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想到张九龄当初谏斩安禄山一事,为之流涕,特遣使者前往曲江为张九龄祭奠,并厚恤其家。这时候,他才对张九龄有了正确的认识,理解了张九龄的忠心。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唐代著名诗人。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揭秘:扬州平山堂有什么来历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