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生平简介李德裕的故事李德裕的结局如何?
李德裕生平简介:李德裕的故事有哪些?李德裕的结局如何?小编这就给你介绍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李德裕:
李德裕生平简介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朝后期两度出任宰相,封卫国公。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祖父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为宪宗元和初年居宰相。李德裕为相时经制四方,兴利除弊;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抑制宦官专权,打击佛教势力;主张整顿吏治,反对虚浮作风。正是这些措施的实行扭转了后唐王朝的颓势,一度出现了“会昌中兴”的局面。李德裕具有文才武略,在后唐各宰相中首屈一指。不过,在历史上的“牛李党争”中,李德裕作为李党的领袖,与牛僧孺等互相排挤,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气度狭小的一面。
李德裕的故事
一、改革弊端 造福百姓
李德裕天资聪颖,少有壮志,刻苦好学,爱读史书,尤其对《汉书》和《左氏春秋》十分精通。他自恃出身名门望族,因而不愿与诸生一起参加科试,以门荫入仕,补校书郎之职。
元和初年(805),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担任宰相,为避嫌,他没有在朝中做官。元和十一年(816),张弘靖罢相,改任河东节度使,聘其为掌书记。父亲去世后,他随张弘靖入朝,拜为监察御史。穆宗即位后,擢为翰林学士,不久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升为中书舍人、御史中丞。
由于其父为相时,与牛僧儒、李宗闵、李逢吉,积怨甚深,所以等李吉甫去世后,李逢吉等三人转而排挤李德裕。及至长庆二年李逢吉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更针锋相对。当时李德裕与牛僧孺都有入相之望,李逢吉利用权位,调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而引荐牛僧孺同平章事,使二人共居相位。从此,李德裕与李逢吉一伙人的积怨更加深了。
李德裕到浙西到任后,锐意改革当时军政和民俗存在的弊端,李德裕一变前任为笼络将士不惜府库空虚也要赏赐将士的做法,节俭费用,加强练兵,虽施与不丰,但将卒均等,士兵无怨。经过两年的治理整顿,府库渐渐丰盈。与此同时他着手改革当地害民的旧俗。李德裕决心破除迷信,改变这种旧俗。他选择乡人中知书达理者进行说服教育,对愚昧不听劝阻的人,则绳之以法。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彻底革除了这种弊风。接着,李德裕整顿郡内的祠庙,根据方志,只保留前代名臣贤后的祠庙,其余淫祠一千零一十所都加以废除。另外,还打击流寇盗贼,使百姓安居乐业。李德裕的改革治理成效显著,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颂和热烈拥护。
穆宗驾崩后,敬宗登基做了皇帝。敬宗禀性骄奢,刚即位,就诏令浙西造银盝子妆具二十件进奉。李德裕上疏列举了浙西地区连年旱灾,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每年支用,入不敷出,请求皇上免除进献,称这样既弘扬节俭的美德,又可安抚民心。然而这封奏折还未得到回复,敬宗又诏令浙西织造缭绫一千匹。李德裕再次奏请敬宗效法太宗、玄宗采纳免除进献的条陈,弘扬汉文帝、元帝节衣俭用之美德。敬宗纳其所陈,罢除进献缭绫,从而减轻了浙西百姓的沉重负担。
李德裕反对佛教,主张废佛。长庆四年(824),他得知徐州节度使王智兴借祝贺敬宗诞辰名义,在泗州设坛度僧,敛取钱财,即上奏弹劾王智兴,揭发他置坛度人,“以邀厚利”,每人只要交钱两千,即可落发为僧。江、淮以南一带地区,为逃避赋徭,一户有三丁必有一丁落发为僧,这不仅有损于朝廷法度,而且使国家失去大量壮劳力,认为这绝不是小事。敬宗也觉事关重大,乃诏令王智兴停止设坛度僧。
在限制度人为僧的同时,李德裕对僧人的不法行为也予以打击制止。某年,妖僧扬言亳州出圣水,饮之能治百病。受骗百姓,为取圣水,奔走塞路。妖僧竟以每斗水售价三贯,横敛暴财。病人喝下圣水,病情反而加重。李德裕上奏皇上,采取果断措施,填塞水源,惩办妖僧,制止了骗人妖术。从此僧人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李德裕在浙西任职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政绩斐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因为政绩卓著而备受皇帝青睐,太和三年(829),召为兵部侍郎,裴度见他才能出众,推荐他做宰相。但当时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闵因得宦官相助,先取宰相之位,由于惧怕李德裕得到重用,于同年九月,排挤李德裕出任郑滑节度使。太和四年(830)秋,又调任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西川南临南诏(后称大礼、大理),西接吐蕃,为边陲重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李德裕入蜀之时,正面临南诏侵扰的严重局面。朝廷命以土石筑塞清溪关(在今四川汉源南)以断南诏入蜀之路。李德裕上奏文宗,认为南诏通蜀道窄路险,需重兵把守,方可确保无虞。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为熟悉地形,李德裕不顾地势的险要和自身的安危,遍访山川、城邑、道路,绘成地图;同时,他加紧训练士卒,增强其战斗力,并积极备粮修城,严防入侵。在他的努力下蜀地百姓生活得到初步的安定,一时间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大好局势。
太和五年(831)秋,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部投降,李德裕派兵入据维州城。维州地势险要,是西川控制吐蕃的军事要地,获取该城,是李德裕巩固边防的一大胜利。但宰相牛僧孺出于党争,抹杀李德裕的功绩,借口新与吐蕃结盟,不应毁约占城,鼓动文宗下诏,将维州归还吐蕃,并遣返降卒。致使所有将卒尽遭诛杀,维城得而复失。李德裕因此更加怨恨牛僧孺。文宗事后对此也很后悔,乃贬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召李德裕为兵部尚书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李德裕治蜀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年光景,然而他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南阻南诏,西拒吐蕃,巩固了边防,人民安居乐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派从没有过的祥和局面。
二、消藩平乱 巩固集权
太和七年(833)春,李德裕做了宰相。夏,李宗闵被罢免相位,然而第二年八月又复原职,李德裕又被贬为镇海节度使。开成五年(840),文宗去世,武宗即位。武宗认为李德裕的才识过人,于同年九月召李德裕入朝,李德裕因此二度为宰相。
藩镇割据在唐朝由来已久,“安史之乱”即由此酿成。到了唐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破坏国家统一,为害很大。李德裕执掌宰印,力主削藩,出兵进讨。会昌三年(843),回鹘乌介可汗出兵进犯北方云朔之地,大肆掠夺。李德裕命河东节度使刘沔与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招抚。刘沔部将石雄出奇兵夜袭乌介可汗牙帐,乌介仓皇逃走,回鹘军溃败,唐军取得重大胜利。
不久,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密不发丧,自称留后,企图割据一方。武帝与朝臣商议处置办法,大臣们以回鹘余患未尽,如再出兵讨泽潞,恐国力不支,多主张妥协。李德裕力排众议,他认为,刘稹所恃,不过河朔三镇的援助,只要使成德、魏博两镇不与他合作,刘稹就孤立了。若派重臣传达圣旨给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言明朝廷对河北的政策不变,允许子孙世袭,并令两镇出兵助讨刘稹,则刘稹必破。武宗采纳了李德裕的建议,下诏削夺刘从谏、刘稹官爵,并调集附近诸镇军队,合力攻讨刘稹。七月底,王元逵在尧山击败刘稹军,李德裕请授王元逵检校同平章事,以激励其他各镇,但何弘敬仍按兵未动。李德裕乃用攻心伐谋之术,令王宰率忠武军经魏博直取磁州。何弘敬听王宰将率忠武军入魏境,恐军中有变,于是急忙出兵,渡漳水,取磁州,杀伤刘稹军许多。朝廷加封何弘敬检校左仆射。
就在刘稹步步后退,李德裕节节胜利、步步进逼的时候,会昌三年(843)十二月,太原又发生杨弁叛乱,与刘稹互张声势,形势恶化。武宗以刘稹之叛未平,太原之乱又起,也很忧虑。所遣使者马元贯受杨弁贿赂,谎报军情,言杨弁兵强马壮,遭到李德裕严辞斥责。李德裕冷静分析形势,力排罢兵之议,他表示宁愿舍弃攻打刘稹,也必须主力对付杨弁。决定先平太原之乱,令王逢、王元逵所部进讨杨弁。戍守榆社的河东节度使军队得知朝廷将派外地军队进讨太原,怕自己在太原的家眷遭误杀,河东监军吕义忠急忙率兵攻取太原,诛杀杨弁。太原之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了下来。
太原之乱平息后,李德裕转而加紧讨伐刘稹。刘稹既失河北三镇之倚,又遭成德、魏博两镇进攻,形势对他十分不利,他势孤力单,内部众叛亲离,部将高文端、裴向、崔嘏先后投降,邢州、洺州、磁州相继失守,刘稹终为部将郭谊、王协所杀,朝廷收复昭义镇,平稹之役在历时一年后以胜利而宣告终结。
李德裕因平叛立下了大功,官升为太尉、封卫国公。
三、禁止佛教 整饬吏治
宦官专权,是唐朝长期以来的一大隐患,它像一个毒瘤一样侵蚀着大唐王朝。宦官们外结藩镇、内乱朝政、陷害忠良、贪污受贿,甚至操纵皇帝,无恶不作。李德裕对宦官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极力反对宦官专权,并决心铲除这一毒瘤。
当时正值武宗当政,李德裕对宦官的抑制,武宗表示大力支持。会昌二年(842),李德裕有意削弱宦官执掌的枢密使的权力,没有通过枢密使便下达关于减少禁军粮饷的诏令,引起大宦官仇士良的愤恨,李德裕在武宗的支持下,迫使仇士良节节后退,会昌四年(844),武帝以仇士良作恶多端,诏令削去其官爵,籍没其家财,这给宦官集团无异于当头一棒。
李德裕认为宦官干预将帅指挥,其弊甚大,是造成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抵御回鹘入侵、讨伐刘稹叛乱的作战中,不许宦官干预军事,将帅得以施展谋略,累战有功,一改德宗以来宦官监军的定例。
早在浙西任内,李德裕即以反对佛教闻名,做宰相后,他以佛教损害封建伦理、国计民生,反佛更加激烈。会昌五年(845),武宗接受李德裕建议,决定禁佛。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两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拆毁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余所。迫令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多人,解放奴婢十五万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人以上,没收良田数千万顷。政府从会昌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
如果说李德裕对宦官势力的打击,加强了中央集权,那么他对佛教的禁止,起到了推动生产、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李德裕整顿吏治也大刀阔斧。会昌四年(844),他因州县官吏太多太滥,主张精兵简政,裁减冗员,罢吏二千余人,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
李德裕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儒,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牛李党争,从酝酿到结束,将近半个世纪,起于宪宗朝代。元和三年(808),朝廷选拔人才,举子牛僧儒、皇甫提、李宗闵三人在对策中痛斥政治腐败、贪官污吏的种种罪行,确实触及到当时的社会弊端。他们的策文被主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评为上等,要求朝廷优先录用。李德裕的父亲时任宰相,对此大为不满,认为三人策文是危言惑众,诋毁朝政,向宪宗皇帝弹劾主考杨於陵、韦贯之和复试官裴垍、王涯等四人评卷不公之罪。宪宗皇帝依宰相李吉甫之言,将杨、韦、裴、王四人贬出朝廷,举子牛僧儒等三人不予录用。朝野哗然,民情鼎沸,争为牛憎儒等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妒贤忌能,对朝廷构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压力。唐宪宗为了平息风波,于同年把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把先前贬出的翰林学士裴垍召回担任宰相职务。经过这番升降之后,朝臣之中自然形成了以“直言极谏”考试为起因的对立派别,在此后的一切政治活动中均染上了对立两派的政治色彩。两派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各有得失。元和年间,两派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问题。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安抚。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李派主张正确。由于宪宗和当权的宦官支持平叛,故此元和年间李党在朝得势。这一时期,李德裕、牛僧儒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故元和年间还是牛李党争的初期阶段。
长庆元年(821)牛党人物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考试,另一牛党人物右补阙杨汝士为主考官,录取进士十四人。其中有牛党李宗闵的女婿苏巢,主考官之弟杨殷士,牛党宰相裴度之子裴譔等“关系户”均登甲第。前任宰相段文昌向穆宗检举此次进士录取不公正,有的舞弊行为。当时李德裕及元稹、李绅均在朝担任翰林学士之职,穆宗询问李德裕“舞弊”之说是否属实,李德裕表示肯定,元稹、李绅异口同声地责其不公。穆宗又另派官员复试,结果原榜录取十四人之中,只有三人勉强合格。为此钱徽、李宗闵、杨汝士均遭贬逐。牛李党争之始由进士考试而起,牛李二党结怨之深亦因进士考试而成。从此牛僧儒对李德裕怀恨难解,牛李党争进入了白热化。
开成五年(840),文宗驾崩。次年武宗继位。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朝为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李德裕深得武宗信任,从政以来从未有过这种得意时刻。这时回鹘在北方受挫,整个部落向南迁徙,过着艰难的徙荡生活。武宗采纳李德裕对该部落的怀柔之策,一方面给他们发粮赈济,拯救艰危;另方面又明查暗察,防范有加。在处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方面,这一决策当时受到好评。而对于那些寇边抢掠扰乱内地社会安定的部族,则采取极强硬的手段,予以坚决的回击。会昌三年(843),回鹘另一部族首领乌介克汗,率众大肆抢掠云边之北(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境内)地区,李德裕立即命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刘沔与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仲武联合讨伐。刘沔部将石雄夜袭乌介克汗大本营,重创敌军,乌介夜逃,唐军取得重大胜利。
李德裕这次入朝为相,虽然一派掌权,政由己出,毫无节制之虞,并且在平叛、破回鹘、废佛等方面做出巨大成绩,赞誉之声盛传朝野。但他在行使职权的时候,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仅为牛党所恨,也为宦官所不容。会昌六年(846)武宗死,宣宗即位,他的厄运立即降临。宣宗一向讨厌李德裕独断专行的作风,即位之后即贬他为东都(洛阳)留守,并将李党从朝廷各级岗位上纷纷逐出,又将牛党令狐绹、崔铉等人召入为相,牛党首领牛僧儒也返朝为官,真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久,李德裕由东都留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司马,再贬为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大中三年(850)十二月十日病逝。长达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至此才正式收尾。
为什么沙漠中会有绿洲
民俗信仰的那些利弊故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