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生平简介哥舒翰的故事哥舒翰的结局如何?
哥舒翰生平简介:哥舒翰的故事有哪些?哥舒翰的结局如何?小编来告诉你唐朝名将哥舒翰的故事:
哥舒翰生平简介
哥舒翰(?-757年),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将,军事家。
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为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他与吐蕃战于苦拔海,屡破吐蕃,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王忠嗣受宰相李林甫诬陷后,哥舒翰接替其职。并极言王忠嗣无罪,最终感动唐玄宗,使其得免死罪。
天宝八载(749年),哥舒翰发动石堡城之战,率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军,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攻占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人。战后,以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
天宝十一载(752年),进为开府仪同三司。次年,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载(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赴潼关拒敌。次年,被逼出师,于灵宝之战中遭遇大败。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至德二载(757年),唐军克复两京,安庆绪逃往邺城。临行前,将哥舒翰杀害。后赠太尉,谥号“武愍”。
哥舒翰的故事
一、威振三军 勇猛无敌
哥舒翰家庭富有,个性豪爽,为人仗义,好许诺,爱读书,喜欢饮酒赌博,疏财重气,广交朋友,所以许多人愿意同他来往。四十岁时,父亲去世,他到京师客居三年,因故受到长安一个小军官的训斥,他气愤地仗剑出走,到河西(今甘肃敦煌)参军。
哥舒翰先在节度使王倕部下当管理人员,他治军严厉,态度强硬,三军无不震慑。后任节度使王忠嗣将他提升为衙将,任大斗军副使。忠嗣派他到新城去征讨吐蕃时,与他一起出征的同级将官感到他傲慢无礼,当面表示不与他合作。哥舒翰大发雷霆,伸手便打,一阵疯狂的猛烈抽打,将其打得瘫在地上,他才扬长而去。士卒急忙去扶救那个将官时,发现已经气绝身亡。其他军官敢怒不敢言,士兵更是感到害怕。哥舒翰自己也以为回军之后会受到惩处,但是王忠嗣只是简单地问询了一下经过情况,不但未予训斥,反而提升他为左卫郎将。哥舒翰感谢王忠嗣的知遇之恩,处处言听计从。当吐蕃又来入侵时,哥舒翰主动请战。敌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一批接一批地依次冲下来接战。哥舒翰手持长枪迎头奋击,不一会儿,枪柄折断,他拾起带刃的半截,继续拼杀,一直把三重敌兵都打败,他才带着染成血色的半截枪返回本阵。从此,他的名字广为传播,敌军闻风丧胆。
天宝六年(747),哥舒翰被授右武卫员外将军,任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原先,那一地区每到麦熟时节,吐蕃便率部众到积石军(今甘肃临夏西)一带抢掠收割。他们兵民一齐抢割,武装驱赶麦主,分散的边民没有人敢于反抗,只是称之为“吐蕃麦壮”,遇则遭殃。哥舒翰到任后,便有人向他讲述了“麦壮抢粮”一事。他派王难得、杨景辉带领兵马埋伏在积石军附近。吐蕃的五千多骑兵又来抢麦时,哥舒翰率领精兵猛将从城中杀出。吐蕃兵众猝不及防,许多人是专门来抢麦的,只带着工具而没有武器,遇到强劲的抵抗,急忙回头逃命。哥舒翰的将士四处追击,杀伤其大半人马。跑在前面的正要松一口气时,埋伏的军队突然冲了出来,前后夹击,打得“麦壮”匹马不还,此后吐蕃再也不敢前来抢麦。
哥舒翰有个家奴叫左军,十五六岁便有超常的膂力,胆大凶猛,每次出征都不离主人的左右。哥舒翰善使长枪(即长矛),追杀时往往先把枪搭在敌兵的肩上大喝一声,趁敌兵吃惊地回头张望的一瞬间,突然刺入其喉头,接着用力向上一挑,将整个人挑离马鞍或地面三五尺高,然后才摔到地上。左军则下马将奄奄一息的敌兵一个个地割下头来带在身边。他们主仆就这样配合作战,已经习以为常。他的这一作战风格被人们传扬开去,成为传奇英雄,进而产生歌谣: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二、义救忠嗣 斥责禄山
天宝六年(747)冬天,节度使王忠嗣被宰相李林甫诬陷,免除官职。玄宗李隆基在华清宫召见哥舒翰,盛赞他的勇气和战功,向他问起西部边疆的防卫战备情况时,他以前所未有的谦和态度做了回答,玄宗十分高兴,当即授鸿胪卿,兼西平郡太守摄御史中丞,并且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一听到王忠嗣的名字,心中顿时涌起感恩热望,他曾为王忠嗣蒙冤受屈而悲伤,于是那种义气为重的情谊,促使他斗胆向玄宗提出恢复王忠嗣的官职,极力否定加予王忠嗣身上的种种罪名,以事实说明王忠嗣无罪而有功。玄宗见他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不耐烦了,起身向后宫走去,他急忙跑着跟上去叩头,并且声泪俱下地慷慨陈词。玄宗为他的一片至诚所感动,终于答应不将王忠嗣治罪,而只贬官为汉阳太守。朝中文武官员听到这件事后都称道哥舒翰的为人义气。
天宝七年,哥舒翰在青海湖中的龙驹岛上修筑了城堡,不久,见到城畔湖面上有白龙游泳,于是取名应龙城。哥舒翰居于城中,吐蕃不敢接近青海,而退守石堡城(今青海省东境),由于道路遥远而又多险阻,所以官军一直没有发兵攻打。第二年,朝廷下令调集朔方、河东等地的兵将十万多人,由哥舒翰统领进攻石堡城。哥舒翰派部将高秀岩、张守瑜带兵进攻,不到十天便攻拔其城。于是西部边境出现长时间的安定局面。玄宗以哥舒翰的功劳,拜特进鸿胪员外卿,赐物千匹、庄园和住宅各一处,加摄御史大夫,并封其一个儿子为五品官。三年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见面之初便话不投机,后来先后都当上了节度使,在商讨用兵、防务等方面的问题时,常常发生矛盾。玄宗多次为他们调解,并让他们以兄弟相称。这年冬天,他们三人一齐回到朝中,玄守派宦官高力士等人,在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设宴招待他们。哥舒翰的母亲尉迟氏是于阗族人,父亲是突厥人,安禄山早想借机嘲弄他一番。如今同坐一席,安禄山忽然对哥舒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你我族类相同,咱们何不相亲相近呢?”哥舒翰立即回答说:“古人云:狐向窟嚎,不祥之兆。是因为他忘本的缘故(意指安禄山公开他们的出身,是故意贬低人格,称其自相贬损为嚎叫)。”安禄山听出了哥舒翰反唇相讥的语义,无名怒火窜上心头,便起身大骂:“你这个突厥小子竟敢如此无礼!”哥舒翰也拍案而起。这时高力士看到两员大将都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唯恐搅乱了宴席,一再用眼神制止哥舒翰,哥舒翰一来看重与高力士的友情,出于对他的尊重,二来从那种眼神中还看出鄙视安禄山的含义,所以不与再争。但两人都怀恨在心,宴席不欢而散。
三、出兵平叛 结怨国忠
天宝十二年(753),哥舒翰进封凉国公,食邑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当时安禄山看不起宰相杨国忠,杨国忠对安禄山也有看法,在玄宗面前说他有造反作乱的迹象,只是玄宗听不进去。正遇哥舒翰击败吐蕃,攻克洪济、大漠门等城,尽收九曲部落,回京报捷。杨国忠便乘机拉拢哥舒翰,上奏朝廷赐予哥舒翰西平郡王爵位,一年后又拜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增封食邑三百户。
哥舒翰好饮酒,放纵声色,因而身体虚弱。有一天洗澡时受了风寒,昏倒在地,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此后回到京城,在家养病。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举兵南下。玄宗召见哥舒翰,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并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兼行军司马,以王思礼、李承光、苏地鼎、管崇嗣及少数民族将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萼、契苾宁等副将,率领河陇、朔方兵及蕃兵共二十万将士出征。玄宗皇帝在勤政楼上亲自送行,并令臣僚百官出郊外饯行。
哥舒翰率大军进驻潼关,派出各路使者与河北、山西各地的节度使取得联系,以掌握叛军的动向,然而在收到各地军情报告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士、民众对宰相杨国忠的声讨,认为是他弄权朝中,招致叛乱,人人对他切齿痛恨。这时大将王思礼劝他:“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现在我们留下三万兵据守潼关,带领精锐之师返回去诛杀杨国忠,或者派小股兵将把他挟持到潼关来斩首,你看如何?”哥舒翰说:“那样一来,我们岂不成了反贼?”但他内心是同意这样做的,只是觉得时机未到,不便行动。
其时,有人对杨国忠说:“如今朝廷重兵全部掌握在哥舒翰手中,如果他率众回头西进,对你来说不是很危险的事吗?”杨国忠闻言大吃一惊,因为他也知道百姓对他怨声载道,而且自己在文臣武将中树敌不少,所以他认为那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于是他想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奏请扩兵,他说:“兵法上说‘安不忘危’。现在潼关虽有重兵把守,但是后方没有预备队伍,万一潼关失守,京师能不害怕吗?请允许挑选牧区的三千青年,立即予以训练。”玄宗同意之后,便派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去办理。同时又奏请招募一万人,驻屯霸上,派他的心腹杜乾运统领。这些部队名为御敌,实则防哥舒翰。哥舒翰得知这方面的军事情报后,便想到这是针对自己的一种战略部署,于是以顾全大局、统一指挥为由,上表请求将杜乾运的兵马隶属潼关,接着便召杜乾运到潼关议事,借故将他杀死。杨国忠所到这一消息更加害怕,而哥舒翰也因此终日不安。原先中风留下的后遗症日见严重,不能亲自处理军务,大小事都委托行军司马田良丘,田良丘又不敢专断,转而让部属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结果,王、李二人争权夺利,全军号令不一,人无斗志。
哥舒翰的结局如何?
哥舒翰据守潼关之初,多次向朝廷报告: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朔,但他不得人心,请允许坚守潼关,等待叛军前途无望而人心离散时,出兵剿灭它,可以不伤自己的兵将而全歼叛贼。当时叛军将领崔乾祐在陕郡养精蕃锐,伺机进攻。哥舒翰对此有所觉察,亦有戒备。但是,有人却上书说安禄山在陕郡兵不满四千,且是老弱“无备”之众。玄宗即令哥舒翰出关作战,收复陕、洛一带。哥舒翰再次上奏说:“安禄山既然起兵反叛,早就训练了军队,根本没有‘无备’之军,即使有老弱兵卒,也一定是引诱我军的钓饵。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现在我军在本地据险,利在坚守,不易轻出,如果轻易出关,便入了叛军的圈套,希望允许静观事态的发展。”与此同时,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说:潼关大军,只应固守,不可轻出。然而杨国忠一直害怕哥舒翰对自己不利,屡屡奏请皇帝下令出兵。玄宗长久以来生活在太平岁月之中,不熟悉军事战阵之事,加之杨国忠煽动,于是派遣宫中官员多次督促哥舒翰,火速出兵。哥舒翰受到催促、责备,不得已而引兵出关。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四日,哥舒翰率兵抵达灵宝县(今河南西部)西原。八日,官军与叛军交战,官军北临黄河,南遇高山。叛将崔乾祐率数千人先占领了险要地方。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在河中观察叛军,以为人数不多,没什么阻力,便催促官军将士加速前进。哥舒翰领兵三万登上北岸高处,擂鼓助威,其时叛军出兵不过万人,三三两两,散如星星,或疏或密,或进或退,了无阵容。官军望见之后,耻笑其无能。一经接战,叛军偃旗息鼓,好像就要逃遁。因此官军更加懈怠,以为不战可胜。不久,埋伏在高处的叛军一齐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乱扔石头。由于道路狭隘,官军无法疏散展开,士卒手中的兵器无法使用,躲又没处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死伤惨重。哥舒翰想用毡车驾马为前驱,冲杀出去,但是正当午后,东风劲吹,叛军用数十辆草车乘风纵火,一霎时烟焰张天,充满山道,熏得官军将士睁不开眼。叛军健卒不时从烟雾中跃出击杀几人,然后又隐蔽无影。于是官军以为敌人就在烟雾那面,聚集强弩乱箭齐发,结果自相残杀,自相拥挤,甚而跌进滚滚黄河之中。后面的军队看到前军大败,转身便跑,溃不成军,填沟坠河,呼天喊地,死亡数万人。有的捆缚器械,粗制成筏,以枪为楫,渡河逃命,结果登上北岸的不到十分之一。官军最后生还的仅八千余人。
哥舒翰与数百名骑兵逃出战场后一路向西疾驰,渡过黄河,到了关西驿(一个小驿站),收集残兵败将,打算收复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以一百多骑兵围住了他,说:“你把二十万人一战而损失殆尽,还有何面目去见皇帝?”有人说,不如干脆去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肯回头向东走。
火拔归仁等数人强制他上马,又用绳索把他的腿脚绑在马腹上,就这样把他带到了安禄山面前,安禄山得意地说:“以往你常常看不起我,今天觉得怎么样?”哥舒翰害怕地爬在安禄山脚下说:“我是肉眼不识陛下,才到这个地步。你是拨乱反正的主子,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如果留下我的性命,我可以用书信招他们投降,那样,用不了几天就取得了天下。”安禄山听罢大喜,当即委任哥舒翰为司空,让他写信招降李光弼等人。
但是收到他书信的将领都谴责他毫无气节,拒不投降。安禄山看到他没什么用处了,便把他囚禁起来。第二年正月,安庆绪(安禄山长子)先杀死安禄山,后又杀了哥舒翰。
哥舒翰治军严格,但不关心士卒疾苦。玄宗派人慰劳军队时,士卒反映缺衣,玄宗以十万件成衣赐予军队,但哥舒翰压住不发,军败之后,衣满军库。他好报复,因与户部尚书安思顺不和,奉命守潼关时,诬陷安思顺与安禄山秘密联络,安思顺被以通敌之罪斩首,天下人都说安思顺死得冤枉。
刘邦斩白蛇的故事
满清为什么是十三皇朝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