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生平简介李光弼的故事如何评价李光弼?
李光弼生平简介:李光弼的故事有哪些?如何评价李光弼?小编这就带你领略唐朝名将李光弼的风采:
李光弼生平简介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李光弼的故事
一、文武双全 威振三军
李光弼从小严于律己,不爱嬉戏,练武则善于骑马射箭,读书则能懂班氏《汉书》。
李光弼少年参军,在部队表现出严谨刚毅的性格,处事从大处着眼,先当了左卫郎。父亲去世后,守孝三年不与妻子同居。天宝初(742),升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天宝五年,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部下任兵马使,兼赤水军使。王忠嗣看到他气度非凡,办事认真、干练,对他特别看重,常说:“李光弼将来必定能坐到我这个官位上。”边疆一带开始有人称他为名将。天宝八年(749),提升为节度副使,封蓟郡公。三年后,拜为单于副使都护。天宝十三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爱其才干,想把女儿嫁给他,他听到消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对他的辞官十分惋惜,于是奏请朝廷,朝廷将他召回了长安。
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皇帝调集各路兵马去征讨,命令哥舒翰率师抗拒,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在河西(今甘肃、陕西一带)集结兵力,同时,准备选派一人担任河北、山东地区的军事总管,他亲自征求各地将帅的意见,看谁能担当此任。问到郭子仪时,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说只有他才能不负朝廷的期望。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李光弼任云中太守,兼摄御史大夫。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领五千朔方兵与郭子仪会师,向东进军,攻克井陉(今山西井陉北)、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南)。叛将史思明领兵数万前来援救常山郡,截断常山粮道,于是城中官军缺乏草料。李光弼派出五百车辆,到石邑(今河北获鹿东南)取运,由一千多名弓弩手保护,让驾车的人一律穿上甲衣,编组成方队,依次行进,结果绕过了史思明的军队,安全往返。史思明得知消息时已无可奈何。李光弼以强兵壮马赶跑史思明,进而从叛军手中收复藁城(今属河北)等十余县。三月八日,李光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史,攻克赵郡(今河北栾州)。自从安禄山叛乱以来,常山一带成为战场,死人漫山遍野,白骨遮蔽平原。李光弼望着凄凉的荒野,悲惨的景象,迎着扑面的寒风发誓:一定要扫清叛乱,告慰冤魂。六月,在常山郡内的嘉山地区与叛军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激战一场,大破叛军,斩首上万,生擒四千。史思明丢盔弃甲,赤脚逃往博陵。河北境内十多个郡宣布脱离叛军,复归唐朝。
李光弼考虑到范阳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准备先攻克范阳,断绝其根本和归路。其时哥舒翰失守潼关,唐玄宗出逃四川,国内人心惊骇。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后首要的任务是平定叛乱,但他一直在和平环境中长大,从未经历过战争,对军事知之甚少,于是派人召回李光弼和郭子仪,授李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兵五千赴太原。当时因驻军于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王承业不修军政,朝廷有令,让侍御崔众把兵交给王承业,崔众不但不交兵,而且侮辱王承业,甚至披甲持枪闯入承业厅中闹事。李光弼听了愤愤不平。现在李光弼进驻太原,崔众只派出他的部属来联络。李光弼对崔众的目中无人和无礼感到愤怒,而且崔众仍然不交兵权,于是李光弼将崔众拘捕。正好这时朝廷使者到来,准备宣布皇帝关于提拔崔众为御史中丞的命令,使者拿着任命书问崔众在哪里,李光弼回答说:“崔众有罪,拘捕在押。”使者让李光弼看任命书,李光弼以坚定的语气说:“今天我杀的是侍御史,如果宣布了任命,杀的就是中丞,如果再拜宰相,我就杀宰相!”使者害怕了,不敢再说什么。第二天李光弼在碑堂下将崔众斩首,于是威镇三军。
二、坚守太原 以少胜众
至德二年(756),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围攻太原。李光弼经过河北苦战,精兵都去了朔方前线,当时部下都是临时调集的老弱兵将,且不足万人。史思明对将领说:“李光弼手中尽是老弱之兵,太原可以指日攻下,然后击鼓西行,占领河陇与朔方,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李光弼部下的将士听到四大叛将一齐来攻的消息都十分紧张,建议赶紧增修城墙。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四十里,修起来就得大动土木工役,劳民伤财,这是没有见到敌人而先自寻疲惫的办法。”因此,没有大规模修城,而是亲自率领士卒百姓挖掘护城壕,又制作了几十万砖坯,运回城内。当敌人从外面攻城时,李光弼下令用砖坯增垒,哪里被毁就补哪里。
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没有攻下,便选择精锐兵将组成游兵,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想找个空子打进去,但是李光弼治军严格,即使敌兵不到,巡逻鸣警的一整套防范措施也照常执行,因而无懈可击。李光弼十分清楚自己的部下战斗力不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在城中张榜招聘各种能工巧匠,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其中有三个善于挖地道的人,李光弼就重用他们,开展地道战。叛军在城外久攻不下,于是对着城头高声大骂,借污秽的语言和下流的嘲弄来发泄他们的气愤。李光弼便令挖地道的人把地道挖到城外,乘那些人仰面大骂时,从背后突然拉住腿脚拖入地道,而后押到城墙上当众斩首。在另一处地方则是白天记住了那些谩骂最凶的人,夜间从地道钻出去,一举擒获,全部斩于城头。此后叛军出来再不敢抬头便骂,而是小心翼翼地弯腰俯首查看地面,唯恐踏入夺命的道口。
与此同时,李光弼所招的巧匠制成发射石头的大炮、强弩,每当叛军逼近城墙时,一齐发射,打死了叛军中狂妄的强兵悍将约十分之二三。于是城里的人无论老幼都佩服李光弼的睿智和勤奋,老弱兵将也都鼓起勇气,欲与敌人一决雌雄。后来把地道一直打到敌人的军营下面,先用木头支住,李光弼派人去叛军中送信,说因城中粮尽准备投降,叛军信以为真。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光弼先派出副将带领数千人出城,完全像投降的样子,接近叛军的军营时,营区之内纷纷地陷——地道中抽掉了支撑木,营区顿时一片混乱,李光弼率敢死队趁机出击,与先出城的将士联合起来涌进敌营。叛军四散逃命,村民也协助官兵追杀,结果斩首七万余级,缴获了叛军所有的军资器械。自叛军围城之日起,到打退叛军,历时五十多天,李光弼一直住在城东南的前线指挥部,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去看一眼。叛军退走三日后,李光弼处理完军务才回到家中。
之后,李光弼扩大战果,收回清夷、横野两地,并且擒获叛将李弘义。肃宗为解除太原之围的胜利特下诏书,嘉奖李光弼,授司空兼兵部尚书,进封魏国公,食邑八百户。乾元元年(758),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时受到空前隆重的欢迎,在朝四品以上的官员全体出城迎接,升职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三、苦战胜敌 严明纪律
乾元二年(759)七月,肃宗皇帝面对安禄山的叛军仍然控制着大片土地的现实,出于尽快扫荡叛匪的考虑,进一步重用李光弼等高级将领,再次发布嘉奖、任用的命令,称李光弼“器识弘远,志怀沉毅,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出备长城,入扶大厦,茂功悬于日月,嘉绩被于岩廊。”任他为全国兵马副元帅(正职是赵王李係)。
八月,又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支度营田经略使。其时,官军已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平叛战争形势好转,但是肃宗皇帝又担心将领功劳太大,危及皇位。当九方节度使联合起来进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已杀父继位)时,肃宗不设主帅,而是派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随军行动,他虽然没有直接的指挥权,但却代表朝廷说话,不顾客观情况,只知催促进兵。围攻安庆绪占据的邺城(今河南安阳)时,史思明从范阳带兵五万来援救安庆绪。
号称六十万大军的官兵与安、史之军接战不久,忽然刮起大风,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难以相辨,交战双方都大吃一惊,官军将领纷纷引兵撤退,溃散的士卒趁乱抢掠民众,唯有李光弼,仍然身先士卒,苦战敌军,而且始终纪律严明。此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九月,率领十几万人马分四路从燕京南下,连续占领汴州(今河南开封)、郑州,兵锋直指洛阳。
这时肃宗为了调动李光弼的积极性,再次给他加官晋级,升为太尉兼中书令,并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受命之后,即率五百骑兵奔赴东都洛阳,于深夜进城直入军营,接收了郭子仪的兵权,以他一贯的严谨治军的作风,重新发布了号令,兵力部署乃至旌旗也随之变更。郭子仪带来的朔方兵将都习惯于宽缓的军纪,对李光弼的这一套处处讲究规格、律令的做法不甚适应,因而都有畏惧心理,对他敬而远之。
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当时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接到李光弼召见他的通知后,对左右的人说:“咱们朔方军不是叛军,而新来的节度使却乘夜而入,这不是对咱们有怀疑吗?”于是他建议精锐将士与他一同突然进入东都,驱逐李光弼,再请回郭子仪执掌兵权。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提出异议:“上次邺城战败,是郭公(子仪)首先领兵撤退形成溃散的,朝廷追究将帅的责任,所以罢免了他的兵权。如果我们驱逐李公(光弼)而强行挽留郭公,就是对抗朝廷,就是叛乱行为。”张用济一听这番话,觉得问题严重,因而也没有付之于行动。但是他的这些言行却不胫而走,传入了李光弼的耳中,所以当他单人匹马去见李光弼时,不容辩解即被斩首。
四、审时度势 出奇制胜
原先李光弼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的时候,听到史思明将要进攻的消息,同时也接到调他去洛阳接替郭子仪的命令,他对副将许叔冀说:“你能坚守半个月的时间,我一定带兵来援救。”许叔冀答应坚守。然而当李光弼去了洛阳,史思明进军汴州时,许叔冀却与梁浦、刘从谏等人一起率众投降了史思明。于是叛军势力更大,气焰更加嚣张。史思明派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将领带兵南下江淮,对他们说:“如能占领江淮,每人奖励两船金玉和丝绸。”而他自己则带兵乘胜进攻洛阳。
李光弼对洛阳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而来,兵锋甚锐。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以挫其锋,只宜坚守,不与接战,可是洛阳这个地方却又不适于防御,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呢?”韦陟回答说:“不如干脆放弃洛阳,退守潼关,凭借天险,就足以挫折敌军锐气了。”李光弼说:“诚然,据险以御敌,是兵家常用的守势,但不是出奇制胜之策。两军相遇,即使前进一步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退守潼关,就是放弃中原五百里的地方,势必助长敌军的气焰。如果我们移军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以北面的泽潞、三城(今河南孟县筑南城、北城、中城)两地为依托,抗拒敌军,胜则擒获叛军兵将,败则闭门自守,还可牵制敌军,使他们不敢向西(长安)挺进,这就是所谓猿臂及远之势。要说明辨朝廷的礼仪规矩,我不如你,若论军旅之事,你恐怕不如我有些经验。”韦陟无言以对,而当时在场的判官韦损说:“东都有皇帝的宅第,侍中(李光弼的职称)为什么不守呢?”李光弼说:“如果要守东都,那么汜水、腭岭也得派兵去守,你既任兵马判官,能去守住吗?”韦损也答不出话来。李光弼深知自己所带的兵马战斗力不强,又鉴于汴州的教训,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放弃洛阳,于是发布公告,让官吏民众一齐出城躲避,坚壁清野之后只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当他把所有的军需物资转移到河阳,率军撤出洛阳时,叛军已经临近洛阳。官军的殿后部队出城时夜幕已经降临,他们点起火炬来徐徐离去。叛军尾随进城,始终不敢冲杀。李光弼率部进入河阳三城后,修筑防御设施,严格巡防律令,又与士卒同甘共苦,于是官兵一致,誓与叛军力战到底。
史思明进入洛阳之后,一无所获,恐怕李光弼卷土重来,便驻屯于白马寺(今洛阳市东),兵力向南不出百里,向西不敢侵扰皇帝宫殿,并在河阳城外挖掘了许多月牙形的攻防结合工事。十月间向河阳发动一次进攻。其时,李光弼已做了大量准备,当史思明的部将刘龙仙仗着一股勇气跑到城下挑战时,李光弼稳坐城头不予理睬。李龙仙傲慢地在城下乘马跑了一个来回以显示威风,而后便大骂光弼。李光弼身边的战将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仆固怀恩请求出城,杀掉这个狂妄的家伙,以灭敌军的威风。李光弼说:“杀鸡岂用牛刀?这不是大将的事情。”众将官听到这话,便理解光弼并非一味死守拒不接战,而是不愿轻易动用大将。于是副将白孝德立即请求出战,李光弼抚着他的脊背送他出城。白孝德在一阵急鼓声中跑出城去,单枪匹马直取刘龙仙。在两军士卒的呐喊助威声中,白孝德将刘龙仙斩于马下,又割下首级带回城中。这一来敌军害怕,不敢轻易来挑战。
史思明蓄养着一千多匹好马,饲养人员每天都要把这些马赶到城外河边洗刷一番。几天之后便引起了隔岸城中官军的注意,尤其是在马背上建功立业的李光弼,一眼望去就像被磁石吸住似的,目不转睛,当天下午便命令集中军中的母马,共有五百多匹。第二天,当史思明的好马又到河边洗刷时,李光弼下令,将自己的五百母马赶出城外而把马驹留在城里,结果母马与马驹交相嘶鸣,引动了对岸史思明的马匹,不顾一切地跃入河中浮水过河,官军及时打开城门,母马回城时便带回了那一千多匹好马。史思明气得大发雷霆,但已无可挽回。此后,李光弼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在中城(今河南孟县)西组织了一次反击,打败五千敌军。斩首一千多级,生擒五百,溃逃的也有半数落水而死。
五、激将守城 指挥有方
李光弼与史思明对峙期间,尽管官军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河阳城中的储备粮即将告罄。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李光弼决定亲自出去征集并组织运输,考虑到在他离城期间的防御问题时,他要求部将李抱玉替他坚守南城两天。李抱玉答应了。
李光弼便带了一部分兵将到河清(今河南坡头)一带征收粮食,为了预防史思明切断粮道,特地驻军于河清北面的野水渡口。一天之后,李光弼留下部将雍希颢率一千人驻守野水渡,他却忽然返回河阳。临走时吩咐雍希颢:“史思明部下的李日越、高庭晖、喻文景均为猛将,今晚必有一人会来偷袭。你们只可防守,不可出战。如果他愿投降,则带他到河阳来。”雍希颢听了这话不禁心中暗笑,会有这等好事吗?他守到半夜时,果然叛军前来夜袭。雍希颢令将士故意高声问答,表示戒备森严,同时他亲自向城外发问:“来将是李日越,还是高庭辉?”回答说是李日越,雍希颢笑着说:“果然不出我们李将军所料,我正在这儿等你投降呢!”李日越问:“司空(李光弼当时官职)在这里吗?”雍希颢答:“入夜时便走了。”李日越沉默了一阵后便表示愿意投降。
李光弼见到李日越后给予优厚的待遇,李日越很受感动,主动提出给他的好友高庭晖写信劝降。李光弼蛮有把握地说:“不用写了,他会来投降的。”不几天,高庭晖果然率部来降。李光弼也像对李日越那样地热情接待,委以重任,并给他二人报请官职。众将领见李光弼料事如神,便向他请教所以然,他说:“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史思明常说我只会守城,不能野战。现在我驻野水渡,他必然派人来偷袭,他向来军令严酷,来将抓不住我必定不敢回去,只好投降。高庭晖的才干还在李日越之上,见我优待李日越,他自然会来投降。”大家听了他的心理战术分析,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再说答应李光弼守城两天的李抱玉那里,李光弼离去的当天便受到叛将周挚的猛烈攻击。李抱玉苦苦支撑着,先假装答应周挚第二天投降,利用缓兵之计,再予以反攻,终于打退了周挚的进攻,稳住了南城。
周挚在南城失利之后,又率军五千进攻中城。刚从野水渡返回中的李光弼先下令在城外树立大栅,栅外挖掘深与宽各两丈的护城壕沟,然后派部将荔非元礼率领精兵到城外的矮墙边守候,伺机出击。他自己则在城墙的东北角上树起小红旗作指挥的信号。周挚挥兵逼近中城,还用大车运来木鹅、斗楼等攻城器具,但遇壕沟阻隔,不能靠近城墙,于是又命士卒取土填壕,然后从东、南、西三个方面分八路进兵城下。其时,荔非元礼看到了这一切,但李光弼不见他有行动,便派人去问为什么还不行动,荔非元礼反问:“太尉(李光弼官职名)打算守城,还是决战?”光弼回答说:“决战。”荔非元礼说:“既然要打仗,那么敌军替我们填平了壕沟,有什么不好呢?”李光弼听他这么一说,便知他心中有数,于是鼓励说:“我的智力不如你,你好自为之。”荔非元礼看着敌军填平壕沟打开栅门时,率领勇士突然出击,将敌军打退几百步远,看到敌军又排列起阵地,估计难以破阵,便率众回城。李光弼望见他收兵回城的情景,感到莫名其妙,便派人把他叫来质问,不料荔非元礼反问:“战事正忙,叫我做甚?”李光弼一听这话,便知他还有安排,便让速回前线。不一会儿只听得军中鼓声如雷,荔非元礼率众再次出击,骑兵与步兵一齐冲击,大败周挚。
如何评价李光弼?
周挚失败后,史思明改变战术,出动了几百艘木船,装满柴草又灌了油料,从黄河上游点火放船,使之顺流而下,以火攻之法烧毁河中两桥,切断河阳三城的联系。岂不知李光弼早有准备,以长竿顶住火船,再用抛石车发射巨石,将火船一一击沉。结果,李光弼又粉碎了叛军的火攻。史思明恼羞成怒,令周挚率三万精兵攻打北城,他自率余部进攻南城。
李光弼了解到敌军主攻北城,便留李抱玉再守南城,自率主力赶赴北城。登上城墙瞭望之后说:“敌军虽多,但零乱不齐,因此并不可怕。我看中午以前即可破敌。”于是命令众将出战,但到中午时仍未决出胜负。众将领归来后都有些焦躁不安。李光弼及时调整了部署,着重攻打敌军最艰难、最坚固的地方,分派将领,鼓励将士万众一心,以死拼搏。在李光弼的指挥下,官军将士以泰山压顶之势冲向敌阵,斩首万余级,生擒八千多人,缴获军资器械及粮食数以万计,并俘获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不知道北城战败的情况,仍然攻打南城,李光弼就下令将俘虏带到南城河边,当着攻打南城的叛军一连斩杀几十人,吓得叛军不再恋战。史思明不得已退回洛阳。
激战之前,李光弼对将领们说:“战争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们的生命取决于胜败之中。我是朝廷大官,不可死于敌手,万一战斗不利,你们死于阵前,我必在此自杀。”说着从长统靴中抽出一把一直随身的短刀,向大家表明决死之心,并且在城墙上面向西方(长安帝都)三拜致礼,其悲壮之情,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因此最终取得了河阳保卫战的胜利。而后又乘胜进军,攻克怀州(今河南焦作等地),生擒安太清、周挚、杨希文等叛将,送至朝廷。李光弼因功晋爵为临淮郡王,加封食邑至一千五百户。
在坚守河阳的战役中,李光弼以两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十几万人的大军,这一胜利冲昏了毫无战略头脑的肃宗的头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不断向肃宗说叛军无能,可以一举扫平,而心怀叵测的仆固怀恩也依附鱼朝恩的意见,说叛军可灭。于是朝廷官员一而再、再而三地传达肃宗的命令,督促李光弼快速进兵,收复东都洛阳。李光弼明知时机尚未成熟,叛军兵锋尚锐,但是由于催促越来越紧,只好硬着头皮出战。结果兵败邙山,李抱玉也不得不放弃河阳。于是战局迅速恶化,李光弼上表请罪。肃宗下诏解除了他的兵权。
不久,又恢复了李光弼的太尉、兵马副元帅的职务,让他出镇临淮。赴任途中带病而行,当他得知宦官鱼朝恩与大将仆固怀恩多次在皇帝面前诬告他的详情后,更是郁愤在胸。回想自己以严治军,因此而与程元振等朝臣结怨,更怕鱼朝恩再说他的坏话,因此,不敢再进朝廷,继而病情加重。于广德二年(764)二月死于徐州,享年五十七岁。肃宗赠太保,谥号“武穆”。
李光弼是中唐著名的将帅。他有两大特点,一是治军严整,每次发布号令,众将士不敢仰视,天下服其威名;二是善于用兵,能以战略眼光来分析敌我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驾驭战局,如放弃洛阳而退守河阳三城的决策,实为因势利导的正确选择,表现了他善于抓住关键环节随机应变的战略指导能力,而到具体交战时,则是谋定而后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很注意发挥智慧和挖掘技巧,如招募挖地道的人、以母马吸引敌方的公马等事例,都可以说是具有较大知识含量的举措,充分证明他智勇双全的指挥才能,可惜的是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