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生平简介赵普的故事赵普的结局如何?
赵普生平简介:赵普的故事有哪些?赵普的结局如何?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宋朝名相赵普的一生吧:
赵普生平简介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1]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是北宋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谋划了陈桥兵变,使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赵宋政权;他还参与制定“先南后北”战略,使北宋基本实现统一;他倡导强干弱枝政策,使专治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赵普的故事
一、筹划兵变 开国元勋
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后周的永兴军节度使刘词的幕僚,受到刘词的赏识。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滁州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军过淮水后,周世宗命令禁军统帅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率部强攻,袭破清流关(今安徽滁县西北),占领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宰相范质根据刘词的推荐,奏请任命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赵普在滁州与赵匡胤相处了一段时间,他的才智给赵匡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审理一起要杀百余人的盗案中,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就细心核查,又请赵匡胤亲自审讯,结果救活了很多无辜的人,赵匡胤因此更加器重赵普。有一次,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患病,当时正值赵匡胤就要出征,赵普看到赵匡胤左右为难,就主动承担起侍奉赵弘殷的责任,他早晚奉侍、尽心照料,两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更加亲近。平淮南后,赵匡胤领同州节度使时召赵普为推官,赵匡胤移镇宋州时又任赵普为掌书记。这时,赵普已成为赵匡胤幕府中的核心人物。
赵匡胤在赵普等人的辅佐下屡立战功,更加得到周世宗的信任和器重。显德六年(959),赵匡胤被提升为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是总领禁军及统帅出征各军的最高指挥官,握有军队的最高权力。同年六月,周世宗柴荣去世,他的儿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即位,也就是龚帝。虽然有顾命大臣的辅佐,但主少君轻之势已成现实。这就给握有禁军大权的赵匡胤造成了很好的机会,一个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的预谋也就开始了。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朝廷得到契丹勾结北汉大举进犯中原的消息。当朝的宰相范质、王溥未察虚实,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出征。正月初三,赵匡胤整军出发,当晚宿营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安营之后,军中将士开始议论纷纷,军心思变。一些将士簇拥着赵匡胤弟弟赵匡义和赵普要求立赵匡胤为帝,赵匡义见已水到渠成,便对诸将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君王兴起、改朝换代的事情,虽然说是上天的意旨,实际上却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于是赵普开始进行周密而紧张的布置:一方面提出要求约束将士,不许剽掠,保证都城人心稳定,使四方不发生骚动;另一方面派遣军使飞驰入京,密告赵匡胤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准备内应;又命令陈桥夜宿的将士甲胄在身,持戈待旦。第二天黎明,拥立之声震荡原野,赵匡胤在酒醉酣睡中猛醒。赵普、赵光义(即赵匡义)已带领武装将领破门而入,对赵匡胤说:“诸将无主,愿立殿前都点检为天子。”并不由分说便把象征皇位的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叩拜,高呼万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早已心领神会的赵匡胤立即下令部队返回京城。后周在朝百官见大势已去,便承认了现实,以宰相王溥、范质为首的百官降阶跪拜降服。
就这样,赵匡胤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而直接参与策划、指挥这一兵变的赵普也成了大宋朝的开国元勋。
二、审时度势 扫除割据
赵匡胤取代后周后,改国号为宋,即为宋太祖,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改元建隆。赵普因有拥立大功,迁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宋朝取代后周,大体上是一种和平过渡的方式。为稳定政权,赵普积极支持宋太祖对后周旧臣采取诱之以官爵的办法,使之改奉宋朝,迅速安定了京城。但是,领兵在外的一些地方大员依仗手中重兵,据有数州权势,不甘心降宋,决心与宋对抗。
建隆元年(960)三月,盘踞在晋南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联合北汉,首先起兵反宋。宋太祖决定出征。赵普认为这次出征事关重大,对稳定局势、巩固宋朝初建政权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他对太祖说:“陛下初登宝位,广耀神武,挫英雄之气,服天下之心,在此举矣!”并请求随太祖亲征。当大军到达荥阳时,赵普向太祖建议乘敌不备,速战速决。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意见,加快进军速度,一举攻克泽州城。李筠投火自焚而死,其子李守节投降宋朝。平定李筠后,赵普因功被任命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这年八月,扬州的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起兵反宋,宋太祖作了周密的军事部署,于十月亲率大军出征。出发前,宋太祖问赵普讨扬州之策。赵普认为,李重进虽然据有地形和防御工事方面的优势,但“士卒离心”、“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急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之”。宋太祖欣然采取赵普的意见,发兵东下,进军神速,很快包围了扬州,于十一月攻下扬州,李重进全家投火自焚而亡。
这两股后周反宋势力的反抗被很快镇压下去之后,在政治上为稳定国内局势奠定了基础,在军事上为进一步开展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朝初建时,所继承的后周疆域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它周围还盘踞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宋太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但究竟应当从何入手,他日夜思忖、殚精竭虑。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宋太祖带着胞弟赵光义微服出访赵普。赵普见太祖顶寒冒雪到自己家来,急忙加炭、烧肉,置酒驱寒。赵普问:“这么寒冷的深夜,陛下为什么出来?”宋太祖直言不讳:“我睡不着,一榻之外,都是他人的地方,因此来见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小吧?南征北战,今天是时候了,愿意听您的计划。”宋太祖试探地说:“我打算收太原。”太原是北汉都城,此话的意思是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从北伐开始。赵普表示了相反的看法,他说:“太原挡住西北二边,即使一举而下,以后的边患则要由我们独立承当,何不姑且留下,以待削平其他诸国以后再解决?这么一个弹丸之地,有什么地方可逃。”赵普提出的是“先南后北”的战略。赵普的这番话使宋太祖下定了决心,为统一天下日久难决的战略方针就这样定了下来。这件事便是“太祖雪夜访赵普”。
经过一番军事上的周密准备,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开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在赵普的精心策划下,首先进攻南方中间地带中实力最弱的荆南和湖南,结果取得完全的胜利,灭平了这两个割据政权。继而又于乾德二年(964)向后蜀发起进攻,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占领了成都,后蜀灭亡。以后,又于开宝三年(970),挥师征讨南汉。第二年正月,宋军逼近广州,南汉虽作困兽之斗,但在宋军强大攻势下死伤惨重,广州被占领。随后宋又平定了岭南,南汉灭亡。开宝七年(974),宋太祖派十万大军进攻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南唐,南唐对宋军的进攻缺乏准备,因而宋军的推进比较顺利。过长江天险后迅速包围了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经一年左右,金陵被宋军所破,南唐也灭亡了。在宋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南方剩下的吴越、漳州割据势力,慑于宋军强大威力,也先后降宋。至此,宋朝已经完全统一了南方。
开宝九年(976)秋天,宋太祖下令征伐北汉。战争在开始进展很顺利,宋军很快就逼近太原城。但宋太祖于同年十月不幸猝然去世,使这一次征伐北汉的军事行动停止。宋太宗即位后,继续实行宋太祖的大政方针,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太平兴国四年(979)春,宋军兵分四路,向北汉都城太原发起进攻,并成功地击败了契丹对北汉的援军。四月,宋太宗亲至太原督战,北汉苦战到五月,终于力竭城破而投降。攻取北汉的成功,再一次显示了赵普制定的“先南后北”战略方针的正确。
赵普并不是一味主张对外作战。宋太宗灭掉北汉后,决定乘胜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但先后两次出兵均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第二次,宋军死伤惨重,全线崩溃,太宗本人也险些丧命。当时赵普对出兵燕云就持反对态度,在雍熙三年(986)上疏太宗时提出:第一,不能低估辽的实力。出兵燕云失败,就是明证。第二,宋太祖虽平息了割据势力并剥夺了最高将领的兵权,但自唐末五代以来,悍将强藩形成内患的情形应该借鉴,这是长期用兵不能不加虑的问题。赵普认为,北征燕云是“兴不急之兵,颇涉无名之议”,是朝廷奸邪小人欺君的结果,要求追查兴兵主谋,对首恶者“早正刑章”。
三、殚精竭虑 巩固皇权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也深知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藩镇割据。因此,在谋划统一战争的同时,宋太祖还在思考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怎样不让自己建立起来的宋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建隆二年(961)?熏宋太祖有一次召见赵普时,就此征求他的意见。赵普认为,想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削弱拥有重权的“藩镇”。而对付藩镇没有别的好办法,只有剥夺他们的政权、财权和兵权,使他们丧失叛乱的条件,天下才能安定。兵权是藩镇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收其精兵”便成为宋太祖和赵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建隆二年闰三月,宋太祖和赵普乘殿前都检点慕容延钊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由淮南回京之机,解除了二人所掌禁军的兵权,收归皇帝所有。改任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任韩令坤为成德节度使。这是收兵权的第一次行动。
同年七月,赵普多次向太祖提出请求收回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典领禁军的权力,安排其他职务。宋太祖开始不同意,认为他们都是旧日故人,素有深交,绝不会背叛。赵普提醒太祖说,我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不过据我观察,他们都没有统御部下的本领,恐怕不能制服部下,如果军中万一有人作孽,到那时他们也就可能不由自主、任人摆布了。赵普的话外音很明白,是担心这几员大将的部下也会重演“黄袍加身”的故技。宋太祖这才恍然大悟,下定了决心。
一天,宋太祖在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请石守信等几员大将入席饮宴。喝到兴头上时,宋太祖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我没有你们的鼎力协助,不会当上皇帝,你们的功德我是永生难忘的。可是当天子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节度使安乐自在,我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以后迷惑不解,忙问是什么原因。太祖回答道:“皇帝这个座位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人急忙跪下,连连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可一旦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是你们不愿意,难道能摆脱得了吗?”石守信等人惊恐万状,连连叩头,请求指出一条生路。太祖说:“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瞬息即逝。其实追求的也不过是富贵,多弄一些钱,尽情地享乐,使子孙永远不过穷日子。你们何不放下兵权,出守大藩,在那里广置良田美宅,为子孙建立永久性的不动家业。再多养一些歌儿舞女,每天畅饮作乐,欢度晚年。我再和你们联姻结亲,使君臣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将领心领神会,连连叩头拜谢感恩。第二天,他们便相继称病,请求解职。宋太祖派人对他们抚慰一番,又赏赐很多财物,安置他们到外地去做节度使。这就是赵普参与策划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在此之后,收兵权的行动继续进行。乾德元年(963)春,首先对几十个异姓王以及带相印的节度使通过死亡、迁徙、告老、遥领他职等方式夺了他们的权,都以文官取代其职位。开宝二年(969)十月,乘凤翔节度使王颜超及诸藩镇入朝之机,宋太祖在皇家后苑摆下酒宴,又通过巧妙的暗示,迫使王颜超等人自动请求辞官归家养老,罢去了他们握有重兵的藩镇职务,夺了他们的兵权。
这一系列的夺兵权活动,对避免宿将、旧藩恃兵叛宋的确有重大作用,但仍然难以保证不再发生悍将强藩的威胁。为了消除隐患,宋太祖和赵普又在国家军事体制方面进行了调整。
禁军将领权任极重,容易威胁皇权。因此,朝廷在调整中取消了殿前都点检、殿前副点检等高级禁军将领的建制,改由职位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指挥使统辖禁军,称为“三衙”或“三司”。“三衙”只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没有调兵权。调兵权属于枢密院,而枢密院又无指挥权,军队指挥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征战之时由皇帝临时点将,将帅在战场上的军事活动完全听从皇帝的远地指挥,无权独立作战。征战结束之后,兵归宿卫,将还本职。这样,将帅不能专有其兵,兵也不能附属于将帅,兵将分离,武将也就难以有所作为了。
为提高禁军素质,在赵普的策划下,朝廷裁掉了禁军中的老弱病残者,选拔出精壮士兵加以补充。并由太祖诏命殿前侍卫二司,挑选所属士兵中的骁勇者升为上军;又命令各州选拔精壮的士兵送至京都,补充禁军。这样,不但提高了禁军的素质,而且也起到了削弱地方军队的作用。
总之,赵普对军制的精心调整,的确起到了强干弱枝、加强皇权的作用。禁军“皆以一当百”,诸镇也都自知手下的兵力绝非京师的对手,不敢叛乱。不过,由于中央集中兵权,使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皇帝在远地遥控指挥,大大削弱了将帅的主动作战能力,影响作战效果。而这种文强武弱的官僚体制,又影响了宋朝军队的实力,导致了军力不振、对敌乏将的弊端。
赵普十分清楚:只削夺藩镇的兵权,并不能彻底解决藩镇强霸一方的问题,他们往往兼管几个州,有经济基础,有财政来源,有司法大权,可以随时委派亲信为镇将,控制州县官吏,实际上成为地方的土皇帝。于是他奏请宋太祖革除这种弊病。
乾德二年(964),朝廷下令各州的财政收入除留下作本地领费支出以外,其余的全部上交京师,不许藩镇私自截留地方财政收入。乾德三年,朝廷在全国各路设置了转运使,掌管各路财赋,节度使所属的官吏不得参与。地方司法由提点刑狱官监临,节镇不得干预。五代以来,节度使常常委派亲信任为镇将与县令对抗,实际是取代县令而自成体系。赵普决定恢复县令的权力,地方一切事务都统一由县管理,这样一来“镇将所主,不及乡村,但廓内而已”。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收回了以前节度使统领几州的权力,使各州直属于京师,并由中央委派文官充任知州。同时又在各州加设了通判官,与知州共同处理政务,起到了互相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为避免知州久任一地形成割据势力,又规定了“三年一易”的轮换制度。这样,地方的封建割据就很难形成了。
赵普采取的这些果断措施,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削弱了藩镇的权势,节度使几乎成了没有实权的虚衔。相反,中央的统治权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强干弱枝的形势已经形成。朝廷的一纸文书下到郡县,就好像身体调动臂膀,臂膀调动手指一样,不打一点儿折扣,上令下行,雷厉风行,天下一统。中央和藩镇的关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宋初的中央机构基本上还是沿袭后周的制度。为了加强皇权,在赵普的倡导下,对中央机构作了较大调整。在禁中设立中书,称为政事堂,由中书管政事;设立了枢密使,专掌军事;另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称三司),总管全国贡赋和财政。过去由宰相总揽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现在一分为三,削弱了宰相权力。而皇帝除统领中书省外,还统领枢密院、三司等机构,皇权大为加强。为加强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司法权也向上收束,凡是要处死刑的案件——大辟,必须录案上报刑部审核。
赵普主持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君弱臣强的内部机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宋太祖视赵普为左右手,事情不论大小,全部与赵普商量后再做决定。对赵普无不言听计从。乾德二年(964)四月,宋太祖为协助独居相位的赵普处理政务,特地设立了“参知政事”一职作为副相,并拜任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但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权力是有限的。
四、三次拜相 白璧有瑕
在宋太祖时期,由于赵普的贡献极大,所以职务提升很快。建隆三年(962)出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正月,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赵普勤于相业,辅佐宋太祖以及以后的宋太宗,始终是忠贞不贰。有一次,太宗问赵普,在治国之道方面还有什么办法。赵普回答说:“陛下恤念生民,每闻利病,无不即日施行,古圣王爱民之心止于此矣。”赵普肯定了帝王应及时关切百姓的利弊疾苦,要想办法去解决。他还提醒宋太祖应时时刻刻把百姓放在心上。开宝六年(973)的一天,宋太祖在与群臣欢宴时,忽然天降大雨,开始太祖有些扫兴,后来雨越下越大,太祖已经怒形于色,左右群臣怕获罪,谁也不敢说话,只有赵普对太祖说,这场雨对宴会并无妨碍,可是对老百姓却很难得,他们都在盼雨,这场雨他们一定很高兴,实在值得庆贺,请求乐官为之奏乐。经赵普这么一说,太祖马上转怒为喜,命令乐官为喜雨而奏乐。
赵普辅佐太祖、太宗,对官吏严加选择和考绩。他认为:“治国莫如用贤,用贤莫如历试,历试莫如责功,责功莫如较考。”他请求太祖对官员进行考绩,提出以后拜节度使及武官等职必须要求有战功,对宰相以及以下的百官应每年进行考绩,以此选拔任用贤才,摈弃庸懦之才,激励官吏奉公尽职,尽其所能。他还认为,遴选人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最关键的是用对地方、用其所长。
赵普选择官吏刚毅果断,有一种据理力争、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可贵精神。赵普平生举荐过许多人,发掘过许多人才。他曾上疏太宗推荐张齐贤任宰相,他说:“张齐贤素蕴机谋,兼全德义”,有“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他希望太宗把张齐贤留在身边,多让他历练,使其成长,这样委以重任,一定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以后张齐贤两次担任宰相,相当出色。
赵普曾发现一个人很有才华,上奏向宋太祖推荐这个人做官,太祖看了奏章后决定不用。但上朝时赵普又递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章,太祖大怒,把奏章撕碎抛在地上。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赵普却面不改色,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撕碎的奏章一片片捡起,回家后把这些奏章的碎片对好粘住,第二天上朝又重新递给太祖。太祖为赵普的忠诚所感动,终于批准了。此人以后果然业绩出色,太祖十分高兴。
又有一次,赵普奏请太祖为一名才能突出、政绩卓著的大臣晋级。太祖一向不喜欢这个人,表示拒绝。赵普再三劝说太祖批准,惹得太祖大怒,指着赵普说“我坚持不让此人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回答道:“刑法是惩治罪恶的,封赏是报答有功的,这已是古今普通的道理。再者,刑法是天下的刑法,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法,哪能以一个人的喜怒来专断。”太祖站起身,一甩袍袖,怒气冲冲就走了。赵普心平气和地跟随在太祖的身后,太祖进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等候了很久,太祖得知后心中感到不安,批准了赵普的奏请。
赵普对禁军将领的选择尤为精心谨慎。乾德元年(963),宋太祖要提升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管禁军。赵普知道符颜卿在节度使任上骄横放纵、恣意不法,认为符颜卿的名位已经很高了,不宜再授以兵权。但太祖不听,发出了委任诏令,不许再谏。赵普把诏令扣留在自己手里,第二天上朝还给了太祖,并劝太祖要深思利害。太祖问赵普为什么对符颜卿这样多疑,认为自己对符彦卿很好,符彦卿不会有负于自己。赵普只好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听了以后沉默不语,中止了自己的做法。
赵普也很重视法制。宋初时的刑律基本上是沿用后周刑统,不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建隆三年(962),朝廷决定更定刑统,命令兵部尚书窦仪主持这项工作,《宋刑统》于第二年终于完成。经赵普的斟酌修改,连目录三十一卷,计十二篇、五百零二条。这是专属刑事法规,凡与刑名无关的敕令,另编有《建隆编敕》四卷,与《宋刑统》一起颁布天下。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皇权往往大于法,赵普努力影响和劝说太祖、太宗依法办事。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个卖药的骗子陈利用得到了宋太宗的信任,官至郑州团练使。他骄横肆虐,目无国法,干了不少坏事,还拉拢一些爪牙为其张目,朝中许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赵普派人查清了他的恶迹,审讯时陈利用也都服罪。赵普奏请将陈利用处斩,但太宗却下诏将其流放商州,随后又要让他回来。赵普说陈利用罪大恶极,处置如此之轻,天下何以能服,留这样的佞臣贼子有什么用!太宗反驳说,未必万乘之主就没有保护一个人的权利。赵普说,这个坏人犯了十几条死罪,陛下不杀他,必然要把天下的法搞乱。法应当爱惜,这小子有什么可爱惜的!太宗不得已命令陈利用在商州自裁,但随后又后悔了,急忙派使臣送去免死的命令,但赵普在使臣未到时就已经把这个恶棍杀了,大快人心。
由于赵普独居相位达九年之久,朝政独断,威权日重,骄横之气也日盛,出现了刚愎自用、专断自裁的现象。他常在衙署座位后边放置两口大瓮,凡是不合他意的内外表疏,就擅自丢在瓮内一烧了事,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赵普虽然善于举贤荐能,但也有嫉贤妒能的时候。宋太祖曾夸奖过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瓒是当世罕有的奇士,要重用他。赵普出于妒能之心,先是把冯瓒弄到梓州去做官,又想用不光彩的手段把冯瓒置于死地,幸好宋太祖出面进行了保护。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有一天亲临赵普的府第,见廊下放置十个瓶子,太祖问是什么,赵普回答说是刚才钱王派人带来书信时送来的海物。太祖对海物很感兴趣,就命令打开看一看,结果里面全是瓜子金(黄金)。赵普慌忙顿首谢罪,说自己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是金子。太祖叹口气说,收下无妨,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做主呢。此时,君臣显然已经出现矛盾了。在这以后,就有人告发赵普私购官禁的秦、陇大木,用来扩建府第;赵普的儿子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违反了宰辅大臣子女不得通婚的禁令;赵普还包庇过受贿和拒不赴任的官吏等等。太祖大怒,决定借此机会分赵普的相权,诏令参知政事轮流与赵普知印、押班、奏事。开宝六年(973)八月,太祖干脆就罢了赵普的宰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赵普的结局如何?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诏令赵普入朝,任太子太保,留在京都供职。在留京师的开始几年,因为宰相卢多逊的诋毁,宋太宗对赵普怀有猜疑之心,赵普郁郁不得志,一直没能入相。后来赵普冲破卢多逊的障碍,积极支持宋太宗对秦王廷美(太宗弟)的斗争,才使宋太宗和赵普的关系有所改变。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赵普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又出任宰相。太平兴国(983)八年十月,赵普又被免去宰相职务,出任武胜节度使。以后开封尹陈王元僖上疏太宗,推荐赵普再次入相。端拱元年(988)二月赵普再任兼侍中,淳化元年(990)正月自己主动要求免去宰相职务,以太保兼中书令充西京留守、河南尹。以后封为梁国公,又改为许国公。
淳化三年(992),赵普拜为太师,封魏国公,当年七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宋太宗闻此噩耗,“凄怆之怀,不能自已”,因此废朝五日。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忠献”。太宗并亲自撰写了神道碑以纪念他。
李自成灭亡竟是因为切断了龙脉!
岳飞与狄青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