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第二次迁都相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频繁迁都,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有商一朝一共有七个都城。自汤建都亳以后,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先自相迁耿,一年后就因黄河水患还都于相,之后自相“迁邢”,南庚“自邢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这才最后定都与殷,累计应有七次迁都。另外,史学界因为耿都作为都城只有一年,常常将之略去,如果略去的话,商朝就是六个都城,五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
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仅祖乙在位时,就迁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仲丁死后由他的弟弟外壬继王位,外壬继位不久后,商的两个诸侯国就叛变,这两个诸侯国一个叫“姺”、一个叫“邳”,姺就是有莘氏的后人,有莘氏与汤有婚姻关系,商王朝建立后世代为诸侯;邳是夏禹时车正奚仲居住的地方(今江苏邳县西南),汤建国后封邳氏为诸侯;姺、邳是与商比较亲近的两个诸侯,在这个时期判商,震惊朝野。
外壬死后由他的弟弟河亶甲继位,为了缓和王族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改变自姺、邳反叛后出现的不利情况,就把王都从嚣迁到相(今河南内黄东南),使王族内部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这是商朝建立后的第二次迁都。
《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三年,彭伯克邳。四年,征蓝夷。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九年,陟。”
揭秘:克孜尔石窟的历史由来
解读裴元庆的人物原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