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生平简介刘秉忠的故事刘秉忠的结局如何?
刘秉忠生平简介:刘秉忠的故事有哪些?刘秉忠的结局如何?下面小编就来为你介绍“藏春散人”刘秉忠:
刘秉忠生平简介
刘秉忠(1216~1274),元世祖重臣。字仲晦,初名侃,因出家为僧,又名子聪。为官后更名为刘秉忠,自号“藏春散人”。元世祖时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事,谥号“文贞”。河北邢台(今属河北)人。父亲刘润,官至都统。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却生活俭朴,终日淡然。他作为世祖重臣,参与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却忠实、诚恳,因此颇受世祖信任。刘秉忠喜好作诗吟诗,诗的风格潇散闲淡,尤如其人,生平有文集十卷。
刘秉忠的故事
一、贫而有志 郁闷出家
刘秉忠的先祖为瑞州(今属河北)人,曾祖父为辽的官族,后又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后来刘家因家境衰落,举家迁至邢台,故为邢台人。木华黎攻取邢州,立都元帅府,其父刘润为都统。
刘秉忠自幼天资聪慧,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他从八岁入学,每日即可背诵数百言。他十三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衰落,被迫入帅府干些零活来养家糊口。帅府有许多书籍,他利用闲暇时间,大量翻阅各种书籍。在浏览天文地理的同时,对唐诗宋词尤为喜爱,常常自作自吟,从中获取乐趣。到十七岁的时候,他便在邢台节度使当府令史。府令史其实就是刀笔小吏,终日抄抄写写,难有出头之日。这种生活对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人自然是味同嚼蜡,刘秉忠常常郁郁不乐。有一天,在抄写一份枯燥无聊的文书后,他愤然掷笔,长叹一声,对自己说:“我家世代为官,谁知今日我竟沦落为刀笔小吏,真是悲哀呀。想我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大丈夫生不逢时,我还不如隐居来表示我的志向。”就这样,他弃职而去,直奔武安山,是年为公元1233年。
武安山山势峻拔,青松如盖,翠柏茂密,白云常常环绕山腰,泉水清澈甘甜,人烟稀少,实为隐居的好去处。刘秉忠来到此处,沐浴着清新的空气,俯视着翠绿的大地,顿感心胸开阔,文思顿开。从此读书吟诗,在清贫孤寂中自有一番乐趣。不久,附近天宁寺的虎照禅师知道了他的事情,遂遣徒弟将他请至寺中,见他天生傲骨,秀外惠中,便欲收他为徒,刘秉忠欣然允之,于是这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便削发为僧,出家当了和尚。虎照禅师见他能于文词,便让他学书记。刘秉忠在寺中又阅读了大量的经文,使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随后,刘秉中四处云游。自此,他对山川地理、市井人情亦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来至云中(今山西大同),刘秉忠便留居在南堂寺内。
二、幸遇英主 呈言深湛
此时,正逢忽必烈征服吐蕃,奉敕北归。当时忽必烈虽未称帝,但他心怀大志,对文武人才求贤若渴。他不断延请各地名士,求教治国之道,从而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为日后采用汉法治理国家打下了基础。他路过云中,召见海云法师,海云举荐刘秉忠博学多才,忽必烈立即召见之。刘秉忠应对敏捷,多次接受忽必烈的请教。而刘秉忠自己则无书不读,特别是对《易》经、邵氏《经世书》颇有研究。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无不精通,对天下事也了如指掌。忽必烈得此人才,大喜过望,就把他留在王府当作幕僚。
当时,忽必烈的哥哥蒙哥为汗,他随即将刘秉忠举荐给蒙哥。由于刘秉忠善看风水,便命他相度地宜,选定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凤冈为吉地,督工经营,定名开平府。蒙哥汗移居于此,免不了采选嫔妃、增修朝市。没过几年,刘秉忠父丧,忽必烈赐其金百两为葬具,并派遣使者同他一起返回邢台奔葬。服满后奉旨返和林。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为世祖。世祖即位之初,刘秉忠满怀着一腔热情,为世祖上书千言,论述了他对治理国家的一些精辟的观点。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刘秉忠认为:“从马上取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必须要以典章法制来治国。”他写道:“典章、理乐、法度、三纲五常之教,尧、舜时已经详备,三王沿袭,五霸时遭到了破坏,虽然治乱之道禀承天命,但也由人事决定。他认为:“为君之道,任免将相尤为重要。君王的职任,在内莫大于任命宰相,宰相可以带领百官,教化百姓;在外莫大于任命将领,将领可以统率三军,安抚四处的疆域。内外相济,国家的急务,一定要先知道。”
在文中,刘秉忠对庶民百姓尤为关切。他写道:“天子以天下为家、百姓为子,国用不足取于民;民不足用取于国,国与民应该如同鱼水。”他主张天下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受到教化,对于囚犯应该从轻赦免。明白施以教令,使百姓知道畏惧,那么,犯罪之人自然就减少了。他还主张减轻徭役,禁止横取,简明税法,以便利百姓。面对战乱后土地大量荒芜的情况,他提出:“如今地广民少,赋敛繁重,民不聊生,有什么力量从事耕作以增加产业?应该差使农官一员,率领天下百姓务农植桑,经营产业,这对国家确实有很大益处。”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确有很大裨益。
在文中,刘秉忠对人才的培养、恢复科举制度及尊重天下名士,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他指出:“如今郡县虽有学堂,但并非官置,应该遵从旧制,修建三学,以教授学生。选取人才,应该以经义为上,词赋论策为次……开设学校,应该择开国功臣的子孙接受教育,从中选择一些贤俊加以任用。”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开办学校的目的、设置的课程及老师、学生来源,都讲得非常清楚。他提出“国家广大如天,可从万中取一,用来养天下的名士宿儒中没有经营产业之人,使这些人不致困穷。对于那些经营了产业的人,除了种田养殖应该缴纳的赋税外,其余大小杂税应该全部免除,使他们能够养活自己,这确实是国家养才励人的大事”。“尽其材而用之,是治理国家的成功之道”。他非常明确地指出国家要爱惜人才,以达到人尽其才。关于命官和人才的使用,他特别重视基层的官吏。他还提出要广开言路,他写道:“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是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安抚百姓的原因。”
元世祖对刘秉忠的上书大加赞赏,并亲自召见了他。刘秉忠又向世祖呈言,说:“邢州过去人口有万余户,但经过不断的征战,现在只有几百户了,人烟稀少,城市破残,建议陛下要挑选贤德官吏,如真定的张耕、洛水的刘肃,让他们来治理,肯定可以恢复到原来人丁兴旺、城市繁华的景象。”世祖听从他的进言,遂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在他们的精心治理下,流民复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多,不久就把邢州升为顺德府。
后来,刘秉忠又跟随世祖忽必烈征大理,平方南。他对世祖谏言:“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所以每破一城,不妄杀一人。
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刘秉忠随忽必烈到达开平(今属河北)。忽必烈在诸王、大臣的支持下,废除了蒙古贵族选举大汗的旧制,宣布登皇帝位。在灭宋以后,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新的大一统,建立了疆域最大的元帝国。为使帝国长治久安,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天下,为此,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的刘秉忠自然派上了用场。
三、制定官制 一代成宪
忽必烈即位后就问刘秉忠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刘秉忠采用祖宗旧典,参照古制中有益于当世的,很有条理地禀报了世祖。由于成吉思汗起自朔方,设官甚简,最重要的叫做断事官,兼掌政刑;统兵官叫做万户,此外再无别称。后来仿金制置行省,及元帅、宣抚等官,还是不能满足应用。为此,世祖让刘秉忠和许衡酌定内外官制。他们参照历朝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逐渐确定了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统领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设立枢密院,主管军务;设立御史台,执掌百官纠察;其次有寺、监、院、司、卫、府。在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枢省,简称行省,下有行台、宣抚、廉访、牧民长官,有路有府,有州有县;官有常植,食有常禄,大约以蒙古人为长,汉人、南人为副。一代规模,创始完备。
就在这个时候,突报忽必烈的小弟阿里不哥,居然也在和林称帝。得知这个消息,忽必烈统军攻打阿里不哥,双方急战于锡默图,阿里不哥败逃。此时,刘秉忠请世祖迁都燕京,世祖表示同意。忽必烈在位五年,复改中统为至元,后又改国号为元,这也是刘秉忠所拟定的。
刘秉忠虽为世祖重臣,常在世祖左右,但他穿着十分俭朴,仍穿旧服,当时大家都叫他为“聪书记”。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王鹗上朝奏曰:“刘秉忠久侍藩邸已经多年,他参与了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他忠实、诚恳、勤劳,颇见成绩,理应嘉奖。而今圣上登基,万物为新,而刘秉忠仍然野服散号,臣深感不安,应该正其衣冠,并给予一定的爵位。”世祖点头称善,当日即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同时下诏,把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予刘秉忠为妻,并赐给他奉先坊。刘秉忠受命之后,以天下为己任,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世祖愈为宠幸。
刘秉忠的结局如何?
元世祖忽必烈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的皇后弘吉剌察必也是有名的贤后。有一次,四位怯薛官(宫廷近卫军长官)向忽必烈上奏,要求把京城外离城较近的土地划为牧场。忽必烈认为,这样可以在京畿附近放牧战马,因此准奏,让他们拿出具体方案来。
几天以后,几位年轻气盛的怯薛官(宫廷近卫军长官)画了一张图,标明了牧场的方位、占地亩数等等。忽必烈饶有兴趣地和他们讨论方案,不时地指指点点。察必皇后在门外听得一清二楚,她认为这个方案占用耕地太多,势必影响臣民生活,是不应该实行的。她想进去劝阻忽必烈取消这个方案,但考虑到当着臣下进谏怕伤了皇帝的面子,使他下不了台。就在这个时候,刚好太子太保刘秉忠走了过来,她灵机一动,装着责怪刘秉忠,侧身对内大声地冲着刘秉忠说:“你是汉人中最明达事理的,圣上把你当作朝中重臣,你说的话,圣上都很重视,这件事为什么不劝阻呢?如果迁都之初,在京城附近划出些牧场放马,未尝不可,可是现在土地都分完了,臣民们安居乐业,如果再从他们手里把土地夺回来,岂不造成混乱吗?你呀你,你这个重臣怎么当的?”
刘秉忠不知就里,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看到皇后递过来的眼神,揣摩皇后的话,明着是责备他,暗着是给皇帝的谏言,于是他忙顺水推舟,也故意放大嗓门说:“请皇后息怒!只怨为臣糊涂,未尽到自己的职责,妄称重臣,惭愧呀惭愧!”两个人的对话,忽必烈早已听见了,他也是个聪明的人,对他们一唱一和的良苦用心十分感动。他看着图纸,半天没有说话,最后对怯薛官说:“此事待朕考虑,宜从长计议。”但此后,忽必烈再也没有提过划地的事。
元代开国之初,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都是刘秉忠发起主持的,成为一代成宪。公元1274年,刘秉忠去上都,当地有南屏山,风景宜人,景色秀丽。刘秉忠在此建了一座精致的小屋,并常居于此。
这年八月,秋风过后,枫叶把半山染得血红,想不到此时刘秉忠竟无疾端坐而卒,享年五十九岁。世祖闻讯十分悲痛,并当着群臣的面,称赞刘秉忠的忠诚、坦直、明断以及精通阴阳之术等等。
刘秉忠的丧事也是在世祖的过问下进行的。他让宫廷内府出银给刘秉忠官殓,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灵柩还葬大都。次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又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唐朝什么时候灭亡的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哪里出了问题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