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遗址历史沿革 太和城遗址经历过哪些历史事件
太和城遗址历史沿革详情如何?太和城遗址有哪些相关历史事件?以下为您介绍太和城遗址。
太和城遗址简介
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千米,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千米。
这里是大理坝子中苍山与洱海之间陆地距离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龙尾关进入大理古城的要道。太和城的“和”,为夷语山坡之意,意思就是筑在山坡上的城。
太和城遗址是唐代云南少数民族地方王国“南诏国”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南诏三座都城中城廓保存最为明显完整的城址之一。
从唐开元二十七年定都于此至大历十四年迁都羊苴咩城止作为都城前后计四十年,南诏于此期间在历史上首次统一了云南,为南诏国、大理国及元明清时期的云南行省直至云南省奠定了地域基础。
1961年3月4日,太和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城遗址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在洱海周边,散居着6个酋邦,称为“六召”,发源于巍山的蒙舍诏,因地处南方,又被称作南诏,蒙舍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召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至太和城(太和城遗址)。
天宝六年(747年),在太和城内增筑金刚城。
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罗凤建南诏德化碑。
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迁都到羊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使命。
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1940年)间,原中央博物院对太和城遗址进行了野外考古调查。
196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太和城遗址再次进行调查勘测。
1997年,云南考古研究所对太和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
2005年,配合214国道大凤段扩建,云南考古研究所对太和城遗址南北城墙东段局部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
2015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大理市两级文物管理所在太和城遗址勘探中发现的太和城遗址2号建筑遗存、3号建筑遗存。
2016年11月中旬—2017年1月下旬,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大理市两级文物管理所对太和城遗址2号建筑遗存、3号建筑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其中2号建筑遗存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3号建筑遗存发掘面积约900平方米。
太和城遗址经历过哪些历史事件?
南诏政权
南诏是中国唐代西南边疆的一个地方王国,唐王朝于开元二十六年册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由此建立,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两省与云南相邻的区域,西、南亦到今天越南、老挝、缅甸等3国与云南接壤的部分区域。
南诏时期,佛教传入南诏,逐渐成为南诏统治者推崇的国教,是南诏国最盛行的宗教。这一时期统治者大建寺庙,铸造佛像,佛教成了南诏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天宝战争
唐朝与南诏的2次战争,都发生在唐玄宗天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2次天宝战争发生时,太和城都是南诏的都城。天宝战争,虽然南诏取胜,但阁逻凤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这段“德化碑”里的话说明阁逻凤仍顾念南诏与唐朝的臣属关系。
于是,他派人“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旧恩”。这就是在下关城区天宝街南侧的“大唐天宝战士冢”,也称万人冢。天宝之战后,阁逻凤统一了整个云南,南诏逐渐成为世人瞩目的政权。
阁逻凤令人撰文,详述天宝战争的原因、经过,并着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将其刻制成巨碑,于唐大历元年立于王宫门外。大历十四年,南诏王阁罗凤卒,南诏迁都至羊苴咩城,太和城完成了40年作为南诏心脏的使命,变成一座百姓安居乐业的普通城池。
以上关于太和城遗址的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通过关注标签及探索发现栏目查看。
三国名将马超的死因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