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生平简介杨洪的故事杨洪的结局如何?
杨洪生平简介:杨洪的故事有哪些?杨洪的结局如何?本文为你介绍明朝名将杨洪的故事:
杨洪生平简介
杨洪(?~1451),字宗道,江苏六合(今属江苏)人。他的祖父杨政,是明初驻守西北的一名军官。他的父亲杨璟,跟随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于1402年战死于安徽北部的灵璧。杨洪继承了父亲的武职,被派往塞外的开平驻守。他武艺高强,善于骑射,作战时总是率先冲入敌阵,勇不可挡。深受明成祖的器重。他屡建奇功,在镇守边关时,敌军不敢侵扰。被授予颍国公的封号。
杨洪的故事
一、智勇双全 屡建奇功
宣德四年(1429),杨洪奉命领二百精骑巡视边塞,不久又被任命在西猫儿峪修筑城堡,并领兵驻守。随后他在塞外的红山(今辽宁赤峰红山)击败了敌军。
明英宗继位后,兵部尚书王骥告诉英宗说,北方边境的明军怯懦,害怕蒙古骑兵,原因是缺乏优秀的军官训练他们。王骥向英宗推荐了杨洪,说他是一位有才干的将军。于是朝廷下诏授杨洪为游击将军。当时杨洪的戍所内只有五百名士兵,朝廷诏令从开平、独石两个边镇挑选骑兵归杨洪指挥,并再次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
这时,永乐朝的一大批老将都已先后去世,杨洪作为一名后起之秀,以英勇善战逐渐闻名于朝廷内外。他为人机智敏捷,灵活善变,打仗时善于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因此他从军以来,经历过大小数十次战斗,从未失败过一次。虽然他不是高级将领,但满朝文武都知道他出众的军事才能,即使有人攻击诽谤他,朝廷也总是为他遮护,杨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略。
朝廷派兵部尚书魏源总督北方边境的军务,指挥官杜衡因为嫉妒杨洪的才能,就联合了部下的士兵李全,向魏源告发了杨洪的罪状。魏源查清了两人是在诬告,就建议朝廷将杜衡贬谪到广西,而把李全交给杨洪处理。
不久,朝廷任命杨洪协助都督李谦防守赤城、独石(均在河北西北部)两处边镇。李谦年老而胆怯,主张消极防守,从不敢主动出战,所以常与杨洪的意见相左。杨洪每次调兵出战,李谦总是暗中阻拦。杨洪曾经激励将士们英勇杀敌,李谦听了很不以为然,并笑着说:“敌人能杀尽吗?只不过是让我们的人被杀死罢了。”御史张鹏弹劾李谦畏敌如虎,应该罢免他,而让杨洪代替他为都督。朝廷接受了这一建议,任命杨洪为都督。杨洪更加感激朝廷的重用,时刻激励自己报效国家。朝廷也很器重杨洪,他每次作战获胜,即使是很小的功劳也给他奖赏。
起先,东蒙古的兀良哈部落南下侵犯,被杨洪领兵击败,还俘虏了对方首领朵栾贴木儿。他代替李谦出任赤城、独石边镇的总督后,再次在塞外的西凉亭击败了兀良哈骑兵。明英宗赐诏嘉奖了杨洪,并下诏责备宣大总兵官谭广等将说:“这股敌军以前侵犯延绥,被指挥王祯所打败。当时敌军离你的防区很近,但你却不能消灭敌人,现在被杨洪所击败,你能不惭愧么?”谭广等人羞愧得无言以对。
正统三年(1439)春,敌军进犯长城防线上的伯颜山,杨洪率军出关迎战。在战斗中杨洪的坐骑失足跌倒,将他摔倒在地,他仍挥刀力战,夺得敌军的马匹,并生擒了敌军官也陵台等四人。随后又追击败敌于宝昌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生擒敌将阿台答剌花等五人。敌军大败而逃。捷报传至北京,英宗赐玺书慰劳,并派出一名太医来给杨洪治伤,将他晋升为都指挥同知。
不久,朝廷考虑到宣大总兵谭广年纪大了,就任命杨洪为他的右参将,协助他防守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杨洪建议谭广,应加强塞外的开平城的防卫,加固龙门戍所的城堡,在从独石到潮河川一线的长城上,增置烽火台六十座。采取了这一系列防卫措施后,北京附近的防卫情况大为改善,朝廷再次提拔他为都指挥使。
杨洪镇守宣大期间,屡次与东蒙古的兀良哈骑兵作战,多次击退了入犯的敌军,被提升为都督同知。1444年,兀良哈骑兵进犯延绥,杨洪与监军太监韩政等领军出大同,追敌至黑山(在今辽宁建昌县境内)以北,最后在戈壁大漠中打败敌军。朝廷提升他为左都督,并犒赏了出征的将士。
二、镇守宣府 固若金汤
正统十二年(1447),杨洪出任总兵官,代替郭玹镇守宣府。宣府是长城要塞,长城防线上的几个军事重镇之一,是捍卫北京的门户。从宣德朝以来,宣府没有遭受大规模的侵犯,只有东北部的兀良哈部落经常派骑兵来骚扰。他们每次入侵的规模都不大,至多不过几百人,其目的主要是入关劫掠人口和财物。明军将领大多避免与游牧骑兵作战,只是一味地闭城固守。但杨洪任宣府总兵以来,大力整顿了边防,同时也派兵积极主动地出关作战。经过几次交手,游牧骑兵领教了杨洪的厉害,再也不敢轻视明军。他们称杨洪为“杨王”。
西蒙古的瓦剌首领脱脱不花不也先曾经致书杨洪,并赠送给他一些马匹。杨洪向朝廷作了报告,朝廷诏令他接受馈赠,并回赠给对方礼物,以改善双方的边境关系。当时瓦剌部落与明朝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双方在边境上一些指定的地点进行茶马交易,相互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因此朝廷对于杨洪与也先的私人交往,持着默许的态度。
1449年九月发生了“土木之变”,也先俘虏了明英宗。他企图以英宗为人质,叩开明朝各个边塞的大门。也先押着英宗首先来到宣府城下,告诉守城官兵赶快开门,迎接圣驾入城。面对也先的要挟讹诈,杨洪已在城上做好了战斗准备。他自己没有出来答话,让手下人回答说:“我们防守的是君王的城池。现在天色已黑,城门不敢开。而且我们的主帅已到别处去了。”也先无奈,只得带着英宗离开宣府。
英宗被俘后,大臣们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在北京登基,是为明景帝。景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封杨洪为昌平伯,诏令他坚守宣府,防止也先的进攻。也先上次没有叩开宣府的城门,就命令被俘的明英宗给杨洪写一封信,企图以圣旨的名义迫使杨洪就范。杨洪没有打开信,就把它送给景帝。景帝马上派人来告诉杨洪,凡是也先以英宗的名义发出的一切书信,都是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英宗的亲笔书信,也不能接受,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杨洪得到朝廷指示后,一心坚守宣化,挫败了也先的阴谋。
十月,也先开始包围北京,于谦和石亨等将领率北京军民奋勇抵抗。朝廷急令杨洪率宣府守军两万,赶来增援北京。但杨洪赶来时,也先已经撤军退去。诏令杨洪与大将孙镗、范广等追击也先的余部,在霸州打败敌军,俘虏了敌将四十八人,夺回了数以万计的被敌军抢劫的人畜。等到明军快要入关时,敌军又返回进攻,杀死了几百名官军,杨洪的儿子杨俊差点遇难。
北京保卫战之后,朝廷封杨洪为昌平侯。命令他留守北京,负责北京卫戍部队的训练,兼掌左军都督的军务。因为杨洪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提出的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他曾上书陈述防御敌军的三条对策,又建议从北军戍军中裁减三千羸弱有病的士兵。
杨洪的结局如何?
1450年,兵部尚书于谦考虑到边境上的敌患没有消除,就向那些长期镇守边境的将领征求防卫策略。杨洪提出了四条对策,于谦交兵部的官员讨论实行。当时,宫聚、王喜、张斌三位将军因为作战失利被关进监狱,杨洪与石亨向朝廷举荐这三人,说他们熟悉战阵,应该释放他们,让其将功赎罪。于是这三人被释放出狱并恢复了官职。朝中有大臣弹劾杨洪,说他结党营私,扰乱朝政。景帝认为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急需用人,不能因小过而处罚大臣。1450年九月,被也先俘虏的明英宗回到了北京,杨洪与石亨都被授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的封号,并赐予爵位世袭。
1451年夏,杨洪被任命为镇朔大将军,回到宣府镇守。他的侄儿杨能、杨信担任他的左、右参将,他的儿子杨俊为右都督。杨洪想到自己的一家人都位居高官要职,手中又掌握着重兵,怕权势过大招致众人的猜忌,于是向朝廷提出退休,并要求把杨俊调往别的边镇,景帝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到了这年的秋天,杨洪得了重病,被召回北京,过了一个月,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颍国公,谥号“武襄”。
杨洪长期防守宣府,治军严肃,注重训练,因此他的部下兵强马壮,富有战斗力,是当时明朝边镇上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他并不一味主张依靠武力和杀戮来维持边境安全。他很注意改善与境外游牧民族的关系,主张与他们和睦共处,友好往来,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用兵。杨洪还雅好文学,曾在宣府建立学校,聘请儒士教育各位将领的子弟。他的儿子、侄儿后来也都成为著名的将军。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三武一宗灭佛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