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杨家将中被误读的北宋忠臣
看过小说和戏剧《杨家将》的人,一定对大奸臣^潘仁美恨得咬牙切齿,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也因此落得千古骂名。事实上,潘美并非奸佞小人,而是北宋初年战功赫赫的忠臣良将。在名将杨业惨死一事上,潘美不幸地被误读为罪魁祸首,蒙上了千年冤屈。
血战陈家谷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辽国出兵十万大举进攻北宋,宋太宗派东、中、西三路大军出兵征伐。其中,西路军主将为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副将为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将军潘美的千古名声就与这场大战以及他的副将杨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宋军出发后,一路征战,进展顺利。西路军攻出雁门关,接连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等四个州。然而不久,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潘美、杨业奉命掩护班师,并将攻克的四州百姓迁往内地。
这时,辽兵突然反击,夺回了寰州。是否要与辽兵正面交锋?围绕这一问题,潘美军中出现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副将杨业认为“目前辽兵军力占据优势,我军的首要任务又是迁移民众,因而不宜与辽兵大规模作战”,因此主张按照原定计划战略撤退。护军王洗却嘲讽杨业临阵怯敌,力主与辽兵大战。潘美犹豫再三,最终下令杨业率军迎战辽兵主力,王冼等率兵在陈家谷接应。
杨业所率的北宋步兵与辽国的骑兵在野外作战,因寡不敌众,连连败退,只好率军转战到陈家谷。王冼等人的伏兵行至半路,听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吓得仓皇撤退,一走了之。
杨业来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一兵一卒,只好率孤军奋战。他与辽兵血战良久,身负几十处伤,部下也几乎全部阵亡。最终,精疲力竭的杨业被辽兵俘虏,绝食三日而亡。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武艺”一语首次出现于宋代,指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本领。但十八种兵器具体指什么,历朝历代都有所差异,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陈家谷一战异常惨烈,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西路军回朝后,杨业的妻子折氏(即戏曲小说中“佘II太君”原型)为杨业父子喊冤,控诉潘美置杨业于险境而不顾。潘美因此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护军王冼、刘文裕被撤职,发配充军。就这样,陈家谷血战成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义士——杨业,也留下了一个残害忠良的奸佞形象——潘美。
战功赫赫的大将
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潘美吗?依据《宋史》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作战前,力主出战的人是王洗,作战时,临阵溃逃的也是王洗。据记载,潘美起初基本站在杨业一边,也主张避敌,只是后来王冼、刘文裕坚决主战,潘美就没有坚持立场。当王洗带兵撤退时,潘美还予以制止。
后人多认为王冼是个小人物,便将主要罪责推到了潘美身上。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王洗名为随军护军,实为皇帝安插在军中的亲信。他有直接向皇帝汇报的特权,可以随时为朝廷提供军情。因此,潘美虽身为统帅,也不得不忌惮王洗的势力。
从战后的处罚情况来看,潘美只是降职,王洗、刘文裕却是撤职发配,可见主要责任不在潘美。可以说,潘美虽有过失,但绝不是如后人流传的嫉贤妒能、借刀杀人一般罪大恶极。
历史上的潘美是一位对北宋朝廷战功卓著的大将。在《宋史》列传中,他排名第17位,远远高于排名第31位的杨业。潘美早年曾参与“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因此很受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只有潘美的兵权未被收回,可见宋太祖对他的信任之深。
后来,潘美率军攻打南汉,立下汗马功劳。他在贺州(今广西贺州市)假装撤退20里,并以奇兵设伏,大败南汉军队,在韶州(今广东韶关)用强弩攻破南汉的“象阵”,击溃南汉主力军十几万;在广州,又派兵夜晚纵火,烧毁敌营,趁乱急攻,终获大胜。几年后,潘美率军攻打南唐,与敌军交战近一年,最终消灭南唐。由此可见,潘美在北宋统一的过程中可谓战功赫赫。
然而,由于“戏说”的广泛影响,许多人却曲解了这位忠臣良将。据说,开封市至今还有一清一浊两个湖,清湖被人们称作“杨家湖”,浊湖则被称作“潘家湖”。
上一节:包拯包青天因铁面无私被传黑脸
下一节:射雕大侠郭靖仅是一名普通抗元百姓
返回上一级>>>10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人物,99%人还深信不疑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