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生平简介多尔衮的故事如何评价多尔衮?
多尔衮生平简介:多尔衮的故事有哪些?如何评价多尔衮?下面小编就为你介绍多尔衮的一生:
多尔衮生平简介
多尔衮(1612~1650),姓爱新觉罗。清太宗皇太极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清朝顺治帝时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父亲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母亲是清太祖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为清王朝的建立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是清初声势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清太宗皇太极死后,他曾做过摄政王,实际主持朝政达六七年,直到他死去。
多尔衮的故事
一、拥立幼主 做摄政王
作为在政治大势剧烈动荡时期的政治家,多尔衮的政治才能也在其处理清人内部的矛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清人入关的前一年,即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暴卒。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清皇族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可能接替皇太极做皇帝的首选人员有两个,一是多尔衮,一是豪格。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兄死弟继,自然合理合法。况且,当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有意传位给多尔衮,而不是传位给皇太极。多尔衮“聪慧多智,谋略过人”,努尔哈赤特别钟爱器重多尔衮。但当时,多尔衮只有十五岁。现在多尔衮不仅战功赫赫,而且背后有相当的势力支持他做皇帝。两白旗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帝,而拥戴多尔衮做皇帝。正红旗主旗贝勒代善虽然倾向于立豪格,但也不反对多尔衮立为帝,而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是支持立多尔衮为帝的。
豪格比多尔衮更为合理合法,他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豪格背后支持他继位的势力也更雄厚。两黄旗坚决支持豪格,而豪格本人又是正蓝旗的主旗贝勒,这就有三个旗坚决支持立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即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议立嗣君之事。当天天刚亮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会盟,令两旗精锐内兵(即护军)张弓矢,环立宫殿,准备以武力解决。集会之前,多尔衮曾征求过黄旗大臣索尼的意见,索尼回答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会议一开始,索尼等人首先发表意见,力主立皇子为帝,即立豪格为帝。礼亲王代善也说豪格应当“承大统”。但豪格表示辞让,多尔衮立即说道:“诸位的说法是对的,但豪格既然无继统之意,那怎么办?”这时阿济格、多铎就劝多尔衮即帝位,代善也表示同意,不再坚持立豪格。对于代善来说,豪格是他侄儿,多尔衮是他弟弟,他以为立谁都可以。两方势力可谓不相上下。这时,多铎又提出立他自己或立代善。多铎是多尔衮的弟弟,代善是多尔衮的哥哥,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自然也都可以立为帝。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为帝,而代善因为自己年老坚决不干,并且退出了会议。这时,两黄旗的将领们,佩挂着宝剑走上前说道:“我们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在这种情势之下,多尔衮明智地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立皇太极六岁的儿子(即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为帝,既立了皇子,使原本要立皇子的人无话可说,而又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当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终于为双方所接受,剑拔弩张的形势这才结束。而这种矛盾的顺利解决,对于即将入关的清人的重要意义,正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尔衮的临大事而不乱的政治才能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两天以后,不识时务的代善之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又图谋推翻成议,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非常果断地将硕托、阿达礼立刻处死,而且杀死了阿达礼的母亲和硕托的妻子。这一果断的措施,进一步确定了多尔衮的方案顺利施行,皇位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辅政不久,多尔衮先是与济尔哈朗一同宣布罢诸王贝勒管理六部事务,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而凡重大政事,应先告知自己,这样,济尔哈朗实已退居多尔衮之下,多尔衮成了实际上享有皇帝一切权力的摄政王、太上皇。
第二年四月初一,原先支持豪格为帝的何洛会告发豪格图谋不轨,说豪格怨恨多尔衮不立自己为帝,且语出狂言:“我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多尔衮坚决予以打击,不仅将豪格的心腹俄莫克图、杨善、伊成格、罗硕等处以死罪,而且差一点杀了豪格,只因顺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免了死罪,罚银五千两,削去爵位,废为庶人。这样,多尔衮又很快击败了自己的政敌。
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多尔衮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他以后做出重大决策铺平了路。
二、开拓新局 巩固新政
清人定都北京之后,它的政权跟过去在盛京时已大不相同,原先不过是满族人或东北一个区域内的政权,自从定都北京后,则成了全国性的政权,虽然当时它还没有统一全国。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在新的形势下,当务之急当然是要竭尽全力来巩固这新政权。为此,多尔衮一方面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一方面继续用武力统一全国,使这二者相辅相成。政治改革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条件,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又为其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两方面的胜利,使清朝的新政权日渐巩固。
多尔衮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继续采取笼络明朝将士的政策,以吴三桂为榜样,对降将加官晋爵,对其以往的种种行为,不加苛求。第二,提倡尊孔读经,并以科举取士,这就吸引了大批北方官僚地主。第三是省刑法,虚税敛。多尔衮让畿辅诸城纳款,分派都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叶臣以及侍郎王鳌永等,招抚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对京城内外鳏寡孤独生活穷困、难以活下去的人,饬所司赡养。他告知各官吏军民说:“养民之道,莫大于省刑罚,薄税敛。自从明末以来,祸乱不断,刁风日兢,以越诉诬告为常。设机构讼,败俗伤财,心窃痛之。自今嘉与维新,凡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无大小,悉行宥免。违谕兴讼,即以所告罪罪之。斗殴、婚田细事,就有司告理。重大(案件)经抚按结案。非机密重情,毋得入京越诉。讼师诬陷良民,加等反坐。前朝弊政,莫如加派辽饷外,又有剿饷、练饷,数倍正供。远者二十年,近者十馀载。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买粮科诸名目,巧取殃民。今与民约,额赋外一切加派,尽予删除。如官吏仍混征暗派,察实治罪。”
除上述重大政治改革举措外,还有其他若干具体的改革,诸如将帅大臣之“章疏都须捡择切要者以闻”,在文字上则要求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凡此种种,都为巩固新政权,为军事上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在军事上,清人虽然定都北京,但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西安有李自成的军队,虽然吃了败仗,但仍有几十万久经沙场、作战勇猛的将士。四川有张献忠的大军。在江淮以南,明朝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未受损失,各镇总兵累计有几十万部众。以上还只是清人的最主要敌手,除此之外,各地反清义军、降而复叛者更是难以计数。在这种繁纷复杂的局面之下,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在军事上必须作出正确决策,主要矛头对准哪里,先攻谁,后攻谁,至关重要。
在此关键时刻,多尔衮审时度势,终于根据柳寅东的建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先攻打李自成的军队。而为了攻打李自成,调蒙古兵入三边,举大兵攻晋豫,使李自成腹背受敌。为此又需先用计扼住蜀汉之路,以免张献忠与李自成联手。然后进攻江南,稳定江南局势。
多尔衮所以首先把矛头对准李自成,一是因江南尚无能力北进,只是固守江南。二是把矛头对准起义军,理由是清人得天下于“流贼”,而不是得自于明,攻打起义军是为明报仇,师出有名,既可稳住明代官吏与将士,以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而又无后顾之忧。多尔衮的这种决策无疑对清人十分有利。
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多尔衮命多铎率军攻打李自成。多铎的军队在潼关与李自成的军队激战近一个月,终于重创李自成的军队。顺治二年(1645)正月十八日,清军攻占西安。此时李自成的军队已不是主要威胁,多尔衮马上果断地让多铎转往南京,而让阿济格率吴三桂等追击李自成。正月底,阿济格在湖北省通山县追击李自成军队,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
同年多尔衮派豪格率领清军攻打四川的张献忠。四月,在四川凤凰山张献忠与豪格的清军相遇,不幸牺牲。这样,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遭到沉重打击,虽仍有余部继续抗清,已不能对清军构成重大威胁。
多尔衮已经有余力来集中兵力攻打江淮。多尔衮致书扬州守帅史可法,劝其降清,但史可法义正辞严,予以反驳,拒不投降。
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五日,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抵达扬州。史可法死守扬州。二十五日,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死于难。清军大肆屠戮,史称“扬州十日”。
五月六日,清军渡江,南明王朝军队不战而溃。十四日,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小皇帝福王出逃,不久被清军俘虏,南明王朝大批文武官员以及二十余万军队投降。清军乘胜南进,攻打南方各省。
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多尔衮亲自出征攻打。清军驻扎在固尔班口。此时硕雷汗手下七人来投顺,说硕雷汗的兵马距此只有十日的路程。于是清军出张家口,奔赴喀尔喀,因为马病且路上缺水乃罢,仍移军攻打姜瓖。二月,陈兵桑干河。先派遣官吏前往招降浑源州、应州。过了几天后,应州参将张祖寿、山阴知县颜永锡投降。清军迫近大同,先派人劝降姜瓖,姜瓖拒不投降。端重郡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攻克代州。敬谨郡王尼堪进军太原,率都统阿赖等同往,屡战皆捷,斩杀了伪巡抚姜辉。多尔衮在军中晋封博洛、硕塞、尼堪三郡王为亲王。七月,多尔衮又统率大军攻打大同,行军十余日,多尔衮派护军统领索浑、希尔根协助亲王满达海进攻宁武关,掳掠阿噜什巴尔台等地而还。宁武关总兵刘伟、赵梦龙等投降。大同总兵杨振威等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清军而降。大同终于被平定。
至此,清人在军事上又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清政权逐渐巩固。
如何评价多尔衮?
顺治七年(1560)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因出猎在北口外坠马受伤,死于喀剌城,终年三十九岁。
顺治皇帝得知多尔衮的死讯后,十分哀悼,亲率王、贝勒、大臣身穿孝服,在东直门外迎奠,并让多尔衮的儿子多尔博袭封亲王之爵,俸禄是诸王的三倍,多尔衮得以厚葬。但不久,人们纷纷控告多尔衮专权时的罪行。控告者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以及内大臣等,一起追论多尔衮生前的罪过。
关于多尔衮的罪过,细细地考察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断弄权,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所以顺治皇帝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二是排斥异己,树立同党。多尔衮拥立年幼的福临时,原本是让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的,但多尔衮却用各种罪名,罢掉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权。豪格虽有战功,也差点儿被多尔衮杀掉。但多尔衮的弟弟豫亲王多铎,因为曾经力主让多尔衮做皇帝,于是多尔衮便对他另眼相看,于顺治四年(1647)晋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甚至想把辅政大权也全交给多铎。
三是化公为私。在海子内建避痘处所,私自动用内帑,擅自差派部员,苦累官工,皇上一切营建,止用内府工匠,而多尔衮竟然“私役官工”。“又滥费公帑,将织造江南、苏杭缎匹,私为己有,充赏比倖”。
四是在婚姻与男女情事上违犯法度。“多尔衮图肃亲王之妃,又以一妃与英亲王”;“又擅娶朝鲜国王族 女,一女不足其愿,又娶一女,未至而身亡”;“又违例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
结果,其封爵被削,财产入官,墓葬被毁,有的记载甚至说,顺治皇帝下令毁掉了多尔衮的陵墓,有人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尸体的脑袋,暴尸示众。座落在明南宫的睿亲王府也被废,多尔衮的亲信不少也被先后处死或贬官革职。多尔衮死后的遭遇不可谓不惨。
细论起来,将多尔衮的功劳与罪过相比,应该说是功大于过,当然这是就其对清帝国的利益而言。所以,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让内务府重新修缮多尔衮的墓地,在墓地种植松树、楸树,并准许其近支王公按时祭扫。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皇帝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配享太庙。其睿亲王爵位世袭不断。八月,多尔衮入祀盛京贤王祠。
京张铁路为什么那么重要
陶渊明的轶事典故六则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