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对筷子有哪些评价
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筷子的文献,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位经常一身汉服出入明朝士大夫宴席的“泰西儒士”,以生动的笔墨,写尽了明朝宴会的精美考究:比如清洁的衣着餐具,从喝茶到正餐的优雅流程,装修精美的房间,美味的中国食物。尤其还着重写了中国筷子:“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所以“用它很容易的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
于是,欧洲读者们自然生出无限遐想:不用手抓就能吃到食物,中国真有这好东西?而在不久以后,大量中国商品乃至中国图书的输入,令欧洲的“中国热”持续升温。《中国札记》图书里那神奇的小筷子,也引发了欧洲人越来越多的好奇心。
1681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终于给欧洲带来了传说中的中国筷子。1684年,柏应理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送上了精美的中国象牙筷子,并由他的学生,在法国宫廷里用象牙筷子表演了一场“吃饭秀”,瞬间轰动西欧大陆。
深爱中国文化的路易十四,也是在刹那间,彻底爱上了中国筷子。这位国王不但学会了用筷子吃饭,而且亲自为筷子代言,从此筷子在法国被称为“小棍棍”,是当时红遍法国宫廷的时尚。
当然,那时许多学不会用筷子的欧洲人也有疑问,这“小棍棍”真能当餐具?
1692年,包括了荷兰德国等各国学者的沙皇俄国访华使团,亲眼见到了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场面。使团成员荷兰人伊台斯,用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心情记录着:“中国人很会运用这种筷子,特别使人惊诧的是他们能用筷子夹住大头针的头儿,把它拣起来。他们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拿筷子。所有饭菜如汤、米饭、热菜等都盛在瓷碗里。”
如此国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时也叫对中国满怀好奇的西方人,就此心服口服。于是之后的一百年里,拥有一双精美的筷子,就是欧洲上流社会炫耀的时尚。而会用筷子吃饭,更是一个人身份与文明水平的象征。包括启蒙运动诸多思想家在内的欧洲精英们,都是筷子的“铁粉”。
历史上姓高的皇帝有哪些
两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情况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