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庙名称由来之金阁寺
从五台山景区中心往西门方向走,大约15公里有一座寺庙叫金阁寺。寺庙始建于唐代,古时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最初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五台山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就是从金阁寺这里奠定的基础。后来历经修建,现在寺庙的主殿大悲殿供奉的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尊千手观音像。
金阁寺的金阁是怎么来的,这里面是有一个传说故事的。话说唐朝玄宗年间,有两位高僧来朝圣五台山,他们一位叫普守,一位叫道义。二人走了大半年,在将近深秋的季节终于来到了五台山,挂单在了当时的佛教首府清凉寺,希望能在灵峰圣境一睹文殊大圣的真容。于是,他们开始朝拜五个台顶,遍寻文殊圣迹。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五台山的冬天来得比较早,天气越来越冷了。普守在地高天寒的跋涉中,累得疲惫不堪,又始终没有见到文殊菩萨的任何迹象,有点心灰意冷了。这一天他们又走在台顶的路上,懒懒散散的普守走也走不动了,索性坐在一块石头上开始歇息。
而道义礼佛确实极为虔诚,他继续在山路上前行,行至中台南面的金阁岭的时候,看见岚气缭绕,山林笼罩在仙气之中。心想:大圣乃七佛之师,神通广大,五台山地界这么广,他说不定在哪里,想要见到文殊菩萨真容,一定要心诚,便合掌跪地祈祷:“弟子一心正念,物我皆忘,探寻多日,祈求圣者一现,给我开示”。
祷毕,便席地禅定,过了一会,恍惚间眼前出现了一位十几岁的小沙弥,自称觉一,走到道义的面前讲:“师父等你多时,请你进去吃茶。”道义抬眼一看,不远处却是一座金桥,金桥的后面层层金阶,金阶之上殿宇巍峨,山门洞开,门楣上面一块匾额,上书“金阁寺”三个大字。道义跟着觉一小师父跨进山门,却见白玉为台,琉璃铺地,12座院落层层相拥,托出一座三层飞檐大殿,金碧辉煌,炫彩夺目。
其间僧侣万众,或坐或行,或焚香念经。道义正在惊异之间,忽听觉一一声“请茶”,便随之进入到方丈院,客堂中一老者端坐金床,童颜悦色,道义慌忙叩拜,老者说:“法师远来,不必礼拜。”即令觉一煮水烹茶,道义啜茶品砸,觉其异香无比,却听老者说:“放下。”道义慌忙把茶杯放在桌上,心中却不胜惶惑,如云里雾里般。
老者却慢腾腾说:“我是叫你放下分辨的心。”一语掷地,道义顿觉羞愧,想到自己辛苦修持多年,还是没有彻底正悟。心中正自懊悔,忽听普守呐喊,遂想着出去接引普守进来。道义出了寺门,正要招呼普守进寺拜见长者,回首之间,寺院却消失无影踪。道义细细回想禅境所见,豁然开悟,想到原来是文殊大士化示,就按照记忆中的影像细细描摹了一副金阁圣图,返回长安,奏请玄宗皇帝要建寺庙。
建寺请求上奏玄宗皇帝后,适逢安史之乱,所以这件事情在玄宗一朝就被搁置下来了,到代宗李豫的时候,道义这一心愿才得以如愿。代宗皇帝下旨拨巨款,在金阁岭大兴土木,甚至在“铸铜为瓦,涂金为饰”,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座三层九楹、东西共十二院,光耀山谷的金阁寺,成为了唐王朝的一处“镇国道场”。
后来金阁寺在后面的历朝历代几经兴废,经过明朝和民国期间的几次重建,形成了现在的样子。这座寺庙的历史,包容着佛教文化的流变,由唐时的密宗道场,至明以后的观音信仰,再到近代释儒道水乳般的交融,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过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