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篇出有二,其一流传千古,其二鲜有人知。
相信大家中学的时候肯定学过一篇文章,此文为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诸葛亮所作,名曰《出师表》。说到这大家是不是还能背出几句来。不过有一点或许不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前后一共有两篇。前者正是此篇为后人广为传诵,而后篇却知道的不多。
《后出师表》在《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诸葛亮集》里也没提。裴松之注引此篇出自习凿齿《汉晋春秋》,而最原始的出处,则是吴人张俨的《默记》。蜀汉丞相的上表,自家都没收录,却从一个吴人私撰的笔记里流传去,这不能不引起别人的疑问。
关于《后出师表》的真伪细节,历朝历代有许多学者做过辩证,各执一词,对里面几乎逐字逐句做过审视。就我个人感觉,更倾向于是伪作。
《后出师表》的写作时间是建兴六年,也即公元228年,恰好是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之前所上,与前出师表相差正好一年。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并非惨败,而是功败垂成。对这次失败,诸葛亮心里懊恼是肯定的,但不至于颓丧成这样。事实上,他根本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摩拳擦掌,积蓄力量准备再大干一场。随后的第三、第四次北伐打得都不错。
如果是第五次北伐之前诸葛亮上这个表,情绪和史实就能对上了。那时候的蜀汉连年征战,精疲力尽,损兵折将毫无战果,国内也有反对之声。这个阶段的诸葛亮心力交瘁,流露出颓丧情绪并不奇怪。
二伐之前的诸葛亮,北伐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带有这样的情绪。
差一分没上重点线而已,何至于搞得跟连续复读五年似的。
尤其在《后出师表》中还有这么一句:“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期年”就是一年,诸葛亮罗列的这份战损名单触目惊心:仅仅一年时间,从赵云以下的高级将领有八人,中层军官有七十多人,整整一支军队的建制没了。
可在这期间,诸葛亮一共只跟曹魏交锋了一次,而且除了马谡惨败街亭之外,并无败战记录,怎么会造成如此之大的损失?更何况赵云死于建兴七年,诸葛亮在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里就拿出来说,未免太未卜先知了。
后来张俨还满怀深情地回忆诸葛丞相,诸如“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 等等,对孔明以一州弱势逆推曹魏的举动,大加赞赏,而且每次说,都不忘捎带一句我“大吴”如何如何,吴汉联盟如何如何。
可见这份为东吴订制的《后出师表》,在东吴士人之间颇有影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后出师表》情绪不同,文风却差不多。你说它是假的吧,确实是诸葛亮写的;你说它是真的吧,又根本不被蜀汉官方承认,一旦东吴士人谈起“你们丞相的后出师表啊,好感人。” 蜀汉官员就露出神秘的笑容,呵呵一声,既不否认也不承认。
关于《后出师表》二三事就说到这里。
中国人喝酒为什么要干杯
京绣的特点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