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晋权臣桓温的一生:东晋的司马懿
东晋权臣桓温简介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桓温生平经历
十五岁,父亲遇害,一个少年人枕戈泣血,立誓要报仇血恨,重振家业;
十九岁, 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仇人丧礼,手刃其三子,以此扬名天下,结交名士,被时评比做孙权、司马懿。并被皇室招为驸马,做为政坛新星步入仕途,一路官运亨通,由将军、太守而刺史、方镇;
三十三岁,帝国执政司马昱为削弱已在荆州传承两代的庾氏,不准其父死子继,任命桓温镇荆州,都督西部六州之地。
三十五岁,桓温挥师西进,攻灭成汉,收复丢失四十余年的益州,威名大盛,进而三分帝国疆土有其二,治下八州形同割据。司马昱为制衡桓温,将著名隐士殷浩请出,参与朝政。
三十九岁,眼见后赵政权崩溃,中原大乱,桓温多次请求趁势北伐,为一心抑制他权力的司马昱拒绝。桓温愤然挥军东下,兵抵武昌,朝野惧惊。司马昱写信劝阻,桓温回军。
四十一岁,司马昱令殷浩领军北伐,希望他建立功业,制衡桓温。岂知接连大败,朝野共愤。司马昱为桓温逼迫,罢免殷浩。桓温从此尽揽朝中内外大权。
四十二岁,桓温北伐关中,四万雄兵临灞上,打得氐秦政权坚壁清野、苦苦支撑、几近亡国。(太子苻苌阵亡、王弟兼丞相苻雄卒于军中、君主苻健悲痛呕血,次年亦卒)
四十四岁,桓温大败叛羌酋首、“小孙策”姚襄,收复故都洛阳。
五十二岁,桓温主持“庚戌土断”,打击士族豪强,极大增强国力。
五十七岁,桓温北伐鲜卑燕国,先胜后负,枋头兵败,遭遇生平最大挫辱;
五十八岁,桓温平定淮南袁氏。与此同时,僻处关中一隅的氐秦攻灭燕国,鲸吞关东各州,和东晋南北对峙。
五十九岁,桓温废掉皇帝司马奕,拥立司马昱为帝。
六十岁, 司马昱忧郁成疾,病卒,留诏桓温辅政。
六十一岁,桓温进京,拜谒司马昱陵墓,不久一病不起。
六十二岁,桓温病卒,将桓氏基业交由其弟桓冲。
如何评价桓温的一生
桓温生活简朴,富有军政之才,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其战绩是负多胜少,而且多数是先胜后败。
桓温一生主要有四次征战,即一次西征和三次北伐。西征之役胜之侥幸;第二次北伐虽胜,但规模不大;第一、三次北伐则都是惨败而归。这有主客观二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桓温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因此,他在作战中务求持重,在大好形势下常常观望不进,贻误战机。
桓温确实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却略逊一筹。他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虽与他志在立威,无意真正北伐有关,但也反映出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
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无意恢复失地,志在割江自保,又桓温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
当桓温大军进展顺利之时,申胤就曾预料说:“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这是正确的分析。
世界上最有实权的王室排名
邓超个人资料简介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