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轿子的历史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隋书·礼仪志》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尚书·益稷》记大禹治水时自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当中,就包括原始的轿子。
《史记·夏本纪》中也有类似的记载。1978年,河南固始县侯古堆开掘的春秋战国古墓中曾出土三乘木质肩舆(轿子的古名),制作已较为精巧,说明在此之前,肩舆已有了一段较长的发展过程。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帝王和官员们虽主要是乘车外出,但皇室贵族的一些人中已开始使用轿子。晋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中,就生动地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即“八扛舆”)的情景。但是直到唐朝,肩舆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仅为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所享用。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画的就是唐太宗乘轿的情形。不过这种肩舆在山区用得比较多。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老退休后,与香山僧名如满者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旧唐书·白居易传》),便说明唐人对轿子的使用已多起来了。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开始普及是在宋朝。《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就有许多乘轿子的人出游。这些轿子虽仍是两人抬扛,但选材精良,造形美观,样子和近代见到的大致相同。南宋时,轿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宋史·舆服志》中说:“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
到明朝后期,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不过明清时期的轿子已大都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王公贵族之所以越來越宠爱轿子,是因为坐在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无车马劳顿之苦,安稳舒适。正如清朝诗人王渔洋诗中所写:“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于是,轿子便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了。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称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做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
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种类和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做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
清朝怎么抬轿子
如清朝规定,凡三品以上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人乃至30人抬的。
揭秘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孙权劝学》的道理和作品鉴赏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