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兵强马壮装备精良 为何在中东路事件中输得一败涂地
中东路事件简介
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
1929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围中,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
17日,苏联政府宣布从中国召回所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国外交官迅速撤离,断绝外交关系。9月至11月,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进攻中国东北边防军,东北军战败。12月22日,东北地方当局代表蔡运升受张学良委派,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力议定书》。
在本次事件中,东北地方当局虽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但张学良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路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一、中东路事件的经过
1929年7月13日苏联外交当局提出立即召开会议处理中东路有关问题等3项建议。7月17日,东北当局发表通牒,内称“苏联的中东路各机关为其赤化中心,依《奉俄协定》之规则,我国于中东路应有收回之权力。苏方于18日发出第二次通牒,并声明同中国绝交。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决定,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开始在中苏边境集结军队。8月6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为配合苏联阿穆尔河(黑龙江)舰队对中国军队作战,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布留赫尔(加伦将军)任集团军司令官,司令部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8月13日,苏联兵舰两艘,陆战队员300人,飞机两架,侵入黑龙江省绥东县境。8月15日,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动员东北军6万人,组成“防俄军”。以王树常为第一军军长,兼任东路总指挥;以胡毓坤为第二军军长,兼任西路总指挥;以周濂为预备军军长。
中苏大规模武装冲突从1929年10月中旬开始,持续近两个月。战争分东西两线,两个战场。东线主要发生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同江、富锦地区和黑龙江东部的密山地区;西线集中在内蒙古的满洲里和海拉尔地区。至11月下旬,东北军以惨败而告结束。
二、中东路事件的结果
1929年11月26日,张学良电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长李维诺夫,要求就中东路事件问题举行谈判。12月3日东北方面谈判代表蔡运升与苏联代表斯曼诺夫斯基在双城子签订了《停战议定书》。
12月6日,东北政委会决定承认《停战议定书》,并派蔡运升为正式会议代表,于12月16日与苏方代表斯曼诺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开始中苏预备会议谈判。
12月22日,《伯力协定》签订,协议规定两国立即息争,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中东路事件”基本得到解决。
中东路事件为什么失败
一、东北军虽然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但和苏联根本没法比,和苏联根本没法比
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都吃了亏,不要说被万余日军吓跑的东北军。苏联的实力别说是东北军,换成国内任何一支部队也是白给!
虽然中东路事件中,苏联只是调动了远东的部分作战力量,但苏军的兵力也达到了八万,而且有大量的飞机、坦克、重炮等重装备,实力完全压倒东北军。如果远东苏军倾巢出动,估计连东北都得丢了。只能说,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
二、当时奉系装备虽然不错,但没什么战斗力
东北军很多官兵都是草莽出身,没接受过像样的正规训练,加上东北军官兵生活腐化,所以军队战斗力蜕化严重,当时东北军的战斗力连西北军都比不上,和训练有素的苏军更是没法比。
战斗力不行也就罢了,更严重的是东北军缺少运筹帷幄的战略领袖,而且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非常严重,打起仗来根本不能协同作战,全都自己打自己的。本来就打不过,心还不齐,指挥战斗的又是二把刀。
三、中东路事件爆发后,苏联迅速行动,迅速调集远东部队和作战物资投入了战斗
而当时东北军不过是一支地方武装,虽然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但毕竟力量有限。战争开打后,一直拍着胸脯保证给东北军做后盾的国民政府竟然袖手旁观,根本没有向东北军提供任何援助。
这不仅导致东北军孤立无援,而且严重打击了东北军的士气,东北军战败也就不奇怪了。不过虽然东北军战败,但毕竟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所以还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张学良年轻气盛,又架不住老蒋忽悠,所以贸然的和苏联开战,结果输的一塌糊涂,最终被迫接受苏联人的苛刻条件。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