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方方火了
作者:没有名字最安全(来自豆瓣)
我们抛开在网络上旗帜鲜明的吹捧和谩骂方方的AI留言程序和拿钱办事的水军。有一个现象很有趣,即,支持,或者同情方方的人,多是70后,60后、50后,甚至年纪更大的人。而反对、批评甚至谩骂方方的人,多是80后、90后、00后。
虽然不知道那个模仿高中生给方方写公开信的人多大年纪,但是ta(们)以高中生的口吻来对方方冷嘲热讽却从侧面体现了ta(们)对00后的某种印象,以及ta(们)期冀人们对“高中生”的某种认同——生在中国跨越式发展的21世纪,长在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的飞速崛起的厉害了我的国的青少年,不但远离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还远离了鲁迅的时代,他们在个体上不愿意接受批评,在整体上也接受不了批评的叙事结构,无论是针对他们,还是针对他们周遭的一切。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上述的AI之外,就事论事的说,就是信息不对称。人们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通过新闻看到真实的武汉,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和新闻不一致的方方日记就是真实。
而也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反对者也以同样的逻辑认为方方并不是信息优势方,所以推崇方方日记的人,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推崇。
于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无法得到可以被检视的信息,从而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第三个原因是网络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缺乏良性的辩论规范环境。这是多年来形成了一个结果,方方事件中的冲突双方,不过都是这个结果的体现。因为网络上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公共辩论,所以最后都演变成了互相攻击、按立场战队,然后继续互相攻击。
在这种大的网络环境中,经历过文革一代的人,更了解这种缺乏公共性的互相攻击的“文革特质”,所以本能的反感这种互相攻击,从而愿意相信。
而年轻一代没有文革的集体记忆,他们认为,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可以不择手段,而且像是网络攻击和举报这种事情,还算不得不择手段。
第四个原因实际上最重要。其实就是刚才说的,知识分子的集体失语。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哪怕就自己本专业领域结合疫情,向公众传播知识。虽然说知识分子的集体失语,并不公允,因为在众多的自媒体公众号中,很多学者也各自发声,也收获了大量的10万+。但是没有一个10万+出现了全国性的影响力,反倒更像是收获了商业利益。
知识分子的集体失语才真正造就了方方。如果前述的知识分子都各自持续不断的发声,都可以轻易的盖过并不知名的方方。
但是时间没有如果。抛开个人利益的考量之外,知识分子集体失语的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于知识分子的被污名化。
现在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在网络上的持续发声,不会被扣上“公知”的大帽子。
公共知识分子变成了在中国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公知”,结果就是连带着“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又一次被污名化。
所以知识分子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网上闭嘴。只有保持低调,保持神秘,才会成为公众眼里的大牛,而一旦主动提高知名度,就必然遭到网络的反噬。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方方愿意冒着被“公知化”的风险发表日记,也算是有勇气。而方方日记被一波波的反对声包围,也恰好了污名化的客观存在。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