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当年为何非要灭掉吴三桂?
一、吴三桂的目标
对于吴三桂来言,当他把明朝的永历帝骗回杀掉后,就已跟清廷死死捆绑在一起,无法“回头”了。因为倘若说,崇祯帝是李自成所杀,但明朝势力却依然存在的话,可这股势力,却随着永历帝的惨死,而被吴三桂给消灭了。故而,吴三桂此举使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而在清朝内部,同样也存在着对他的鄙视,认为他太不忠,不能重用。
哪怕大学士索额图,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上书:杀掉那些建议撤藩的人。但康熙却根本不同意。并且强悍表态:对耿精忠、尚可喜,我可以先不撤藩呢。但对吴三桂,是想也别想。由此可见,康熙的“削三藩”,其实主要目标就是憋着劲,要灭掉吴三桂!
从吴三桂占优时,主动议和可以清楚地看出,吴三桂还是很清醒的。因为吴三桂清楚,自己名声太丑,又没有民意支持。哪怕他真把康熙打败了,也休想坐稳江山。最多是成了别人的嫁衣罢了,这跟他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那么吴三桂是什么目标呢?就是想如大明朝的沐英一样,子子孙孙永镇云南。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吴三桂才诱杀了明永历帝。结果吴三桂错了,他不是沐英,康熙更不是朱元璋。
二、康熙的目标
那么康熙是什么目标呢?康熙早在决定撤藩前,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意思就是说:如吴三桂这样的藩王势力太大,就算我不打算撤藩,他们迟早也要反了我,与其这样,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康熙的这个判断正确吗?公允来言,是错误的。从吴三桂的表现来看,他根本就没有夺天下的大志,同时前文也说了,不存在这样的民意基础。吴三桂能看出来,康熙难道就看不出来?
故而,康熙撤藩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削弱直至扫清,如吴三桂这样的外人势力,不管你忠心不忠心。因为这样的势力,对康熙来言始终意味着威胁——吴三桂不反,其手下那些人呢?他的后代呢?
这些问题,康熙必然要考虑。故而吴三桂的存在,是因其有“利用价值”而存在。比如,吴三桂帮着清兵打天下,剿灭前明势力……可一旦这些威胁清廷的力量都不存在了,那么吴三桂便处在了尴尬境界——他变成了,清廷最大的威胁了!
所以,康熙说的那句话,无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吴三桂都把儿子给你送来,让你康熙攥在手心里,还想怎样?可康熙就要这样——扫灭这些威胁,让自己真正掌控天下。这才是康熙削藩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比吴三桂和康熙的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可惜吴三桂却没看清这一点。故而,他在战优势情况下主动议和,就是想以此为筹码,使得态势重回,康熙削藩之前。并逼迫清廷重新确认:我吴三桂就是清朝版的沐英,永镇云南,跟清朝生死捆绑在一起。
三、洪承畴的所谓良言妙计
对吴三桂这种几乎掏心掏肺地向清廷表白的心思,其实另一位大明降将洪承畴,就看得非常清楚,并认为太天真了。公元1659年,清军攻破昆明后,洪承畴曾上书顺治帝:由于云南这个地方,地方险远,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所以要派一得力之人,领兵驻守在这里。所以,这才有了吴三桂镇守云南。
洪承畴和吴三桂,都是前明降将,如今又都是清廷的“马前卒”,自然有共同语言。但显然,洪承畴要比吴三桂更老练许多,无论是对局势的分析,还是对清廷的洞悉上。因此洪承畴作为前辈,曾这样指点吴三桂:你若想安稳和安全,那就不要让云南太平无事。这其实就是标准的“养寇自重”。可惜吴三桂却没有听从,诱杀了明永历帝。从此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处于不断的贬值中,直至康熙削藩……
最终,吴三桂败了,但不知死前,他想没想到过,洪承畴说的这句话?必是想到过,却也只能是一声哀叹:恨我不听,洪承畴的良言妙计。
圣诞节的礼物介绍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