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抗战将领刘汝明简介
刘汝明(1895年——1975年),字子亮,人称“刘善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冯玉祥十三太保、西北军中五虎之一。1895年生于河北省献县抛庄,先人世代务农,中等人家。至其祖父时家道中落,仅有薄田五亩、土屋三间。所幸其父懂些医道,为人治病小补家中生活,后来听他人劝告,去东北谋求发展,不久患传染病客死哈尔滨。
当时刘汝明13岁,有一姐一妹一弟,弟弟刘汝珍年幼。母亲带着姐姐纺纱织布,含辛茹苦上侍公公下养四个儿女,艰难度日。刘汝明跟从族人刘连璧老人读私塾很刻苦,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以图改变家庭面貌。然而科举制度已废止,官路不通。母亲欲送他去学商,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近此道,无可奈何,只好去当兵。刘汝明曾说:“假使有人为我写传,一定说我‘幼怀大志,投笔从戎’,其实不然,我不过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业,用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并希望进而能养亲抚幼而已。”
1912年元月,刘汝明离开了生活十七年的故土,到景县去投军。向母亲叩别时,母亲噙着眼泪,仍不停地摇着纺车,低头默无一语。姐姐哽咽着手领着妹妹弟弟,送他到大门口,不禁嚎啕痛哭。刘汝明强忍着酸楚,放开脚步一口气跑出了村子,从此便踏上了四十年的军旅征途。
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被任命为宋哲元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
1933年,刘汝明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一四三师师长。1936年,兼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7年,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汝明出任第四绥靖区司令官。1948年,被任命为第八兵团司令官,参加徐蚌会战。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刘汝明自行决定率其第五十五军和第六十八军从安徽贵池撤至福建漳州。
1949年8月,奉蒋介石之命,驻漳州的刘汝明第八兵团率第五十五军接防厦门。解放军于1949年10月17日攻占厦门时,刘汝明即率部乘船撤往台湾高雄港。台北《中央日报》发文责备厦门守军执行上级命令不力,矛头直指刘汝明。刘汝明从此一蹶不振。
1975年4月28日,刘汝明在台湾病逝。
1935年刘汝明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1936年4月升为中将,6月任察哈尔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刘汝明的暂二师番号改为143师,驻防张家口、宣化、怀来一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失守,察哈尔位置突出,三面受敌。7月16日宋哲元自原籍返回北平,刘汝明17日由张家口前去看望。21日接到报告,约千余日军正由古北口向南口与北平间的沙河急进,似有截断平绥铁路的企图。宋哲元当即命刘汝明速返张家口,准备作战。下午5时刘汝明的火车过沙河站后约十分钟,日军就赶到沙河,强行拆除路轨500公尺,日军这一行动显然是阻止刘汝明回张家口,但他们晚了一步。在张家口战役中,援军傅作义、汤恩伯、高桂滋配合刘汝明部,经过十天的抵抗,终因没有军事设防、指挥失调、武器落后等原因,于8月29日夜撤退。
1937年9月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143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刘汝明任军长。根据国民政府的战区序列,1937年10月刘汝明的68军调归第二战区序列,与35军、61军、17军、13军组成了以傅作义为总司令、刘汝明为副总司令的第7集团军,之后又划归第2集团军。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刘部在冀南豫北的道口、内黄、滑县、清丰、大名一带游击敌人,斩获颇多。在黄河以北山东的馆陶、临清、德州一带战果更丰硕。
1938年3月20日台儿庄会战时,刘汝明奉李宗仁令开往徐州一带。在瓦子口处,刘汝明率领六十八军猛击敌人,敌人猝受打击,惊慌回窜。
人类史上五大罪人揭秘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