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什么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繁荣社会也就繁荣。而要保证农业繁荣的第一要素是要保证农民的权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农民生活的好,就会努力的耕种,拥护统治者的统治,相反,如果统治者压榨农民,那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到时候,统治者的地位就会不保。统治者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所以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保障农民的地位与权益。例如限制土地兼并,减少赋税,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民的发展。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熙时期,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帝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这个措施既保证了农民的权益,又增加了人口劳动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六次南巡期间,康熙考察民情习俗,亲自监督河工。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吏治败坏,而太子一位反复废立也导致党争,最后,皇四子即位,是为雍正。
雍正即位后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雍正还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表示自己勤于政事,他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提倡火耗归公。他还多次考察民情,惩处贪官污吏以及不作为的官员,有效的保证了人民百姓的利益。
乾隆时,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陶瓷走向顶峰。但是或许是因为前两朝的积淀,使得乾隆皇帝有点自满起来,便开始挥霍无度,七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而百姓却因此增加了负担。到了乾隆后期,盛世似乎已经出现了日沉西山的光景,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康乾盛世使得西方各国纷纷来朝见,学习经验,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但是,康乾时期不足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实力不强、文化事业停滞不前,政治制度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对康乾盛世褒贬不一,学者们对当时的人口问题、物价持续上涨、闭关自守、限制工商业发展、蔑视科学技术等均持有否定意见。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