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了科举制民国如何考大学?
1905年,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取消。1952年,中国实行高考,就如现在的高考一样。那么,没有科举制度,没有高考的民国时期如何考大学?
在中国,有两个时代,思想最为自由开放,产生的大咖也特别多。
春秋时期,诞生诸子百家,思想大碰撞,影响整个中国。再有一个就是民国时期,出现的名家大家,特别多。比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 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大公报》老板张季鸾,民国第一情书高手沈从文, 大文学家郁达夫 、大散文家梁实秋,大红学家俞平伯,大画家吴昌硕……
从来每一个年代,诞生过这样的名人。
那么,我们就产生疑问了,在民国时期,中国是没有科举制度,也没有高考,人们是如何考大学呢?
清廷灭亡后,民国依然延续清朝的教育体系,不断改良。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
比如,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预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预科班”中读书的学生,有50%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学校读大学。
除了“自主招生”外,民国教育部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划分考区,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然后呢,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比如,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
在1938年之前,大学都是采用独立自主的招生考试制度。那时,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那时考试比较简单,科目少,题数也少,有很多学校招生考试甚至只是一篇作文。
比 如北京大学1929年本科生入学仅考:国文、英文(或德文、法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化学五门。也有的大学要考八门,如武汉大学文科要考国文、党义、 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连现在必考的英语都不考;理科为国文、党义、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生物。
而1929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就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篇作文就行了。
不过,1938年起,民国考大学就同现在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了。也有全国统一高考,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全国统考的时间较短,只有几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时间,自1938年始,到1941年停止。之后因为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性统考无法组织。
全国统一高考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道理很简单,相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它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更科学。
1939 年全国各大学统一招生考试是这样的:“统考的科目为两项:一为笔试,一为口试。口试只面对考师范学院者。笔试分三组:第一组为文、法、商学院、师范教育、 史地、家政等学系;第二组为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第三组为医学院,农学院各系及师范博物系等。三组的考试科目均为七门,有四门是完全相同的,即公民、国文、英文及本国史地。
全国统考的效果和社会反响非常好,因为它相对公平,可以减少各校招生时的“走后门现象”。1940年,教育部将这一统考形式固定了下来。但因时局变化,次年就考不成了。1941年到1949年,民国政府都无法组织起全国统一高考。
民 国全国统考时,也采取过灵活的招生办法——“保送免试”,现在保送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民国时学的。那时也有高中会考,会考成绩优秀的,可直接保送上 大学。一般说来,会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机会,但保送生的成绩要求不低于80分(满分100)。另外,各个大学还可招“先修班”,先修班的学生中有 50%的学生可以免试上本校的大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民国时考大学比现在要轻松一些。除了保送生比例多外,当时的考试科目虽然不 少,但题目不复杂。如,1940年全国统考是8门,其中有四门必考:公民、国文、英文、生物。另外四门,要看报考志愿——文科(文、法、商、及相应的师范 等专业):另考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及理化(综合卷);理科(理、工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医、农科:另 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
唐朝官员品级收入划分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