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呐喊的介绍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创作的版本(第三版)《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出。
《呐喊》作品共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创作于1893年,为蛋清木板画(Temperaon Board);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为彩蜡木板画(Crayon);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的第三个版本,为彩粉木板画,创作于1895年;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呐喊》蛋彩画纸本作品,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83.5x66cm);《呐喊》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作品,藏于挪威国家画廊(91×73.5cm);创作于1910年第四个版本,以及创作于1895年的第三版,被彼得·奥尔森收藏。
《呐喊》画面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第一版收藏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第二版,是作者为第一个版本做的底稿,由蒙克博物馆收藏;第三版,是留有原配画框的一件作品,画框由蒙克手绘油漆,背面题有蒙克在1892年写的一首诗。背景中的两个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栏杆上面向远处的城市风景,这和其它三个版本的形态不一样。第四个版本收藏在蒙克博物馆。
《呐喊》画作,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令人震惊和恐怖”,似乎整个天空都在流血、燃烧,目守苍穹,潸然泪下。该幅画作,成功地表达了蒙克自身的体验和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以致对时代的一些敌意,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与现代社会理性、科学取向不相匹配的抗争,表达了他的绝望与舒缓之道。
该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特殊的寄托,表现一种特定心理和思维状态,所以作者创造的人物,不是现实的原貌。“蒙克描写现实中那种充满了情感内涵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尽心竭力地构思、分析推敲,追求作品的表现特色。
蒙克也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他自己幽闭着的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了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使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从绘画作品整体分析,蒙克由具体的、真实的描绘转向整体的、主观的、情感的把握,描述了他自己观点中的生、死、爱、苦。该作品表现的中心,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呐喊》画作中,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和强烈冲撞的色彩,一直被看作是现代人苦闷精神的象征,该作品成为了20世纪的经典“表情”。蒙克的绘画,开启了欧洲表现主义艺术的序幕。影响了包括马蒂斯、毕加索等在内的艺术巨匠。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死袁崇焕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