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
“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忙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话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既然刘禅不是庸劣之主,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难道是刘备的遗嘱中另有玄机?还是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权?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治后开始出现了生机。而当初刘备托孤说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表面上是告诉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辅佐刘禅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扯淡。首先,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其次,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
事情也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刘禅是个可以辅佐的人。但是,“辅佐”一词与“取代”完全是两回事,诸葛亮从刘备死后独揽大权一直到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刘禅等于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国执政者。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权力,是因为刘禅对朝政不熟。这又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刘禅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跟随刘备多年,总有些耳濡目染,绝不至于如诸葛亮所言的那样,在朝政上一无是处。
任何一个帝王的治国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诸葛亮不会笨到不知道这一点。他越是这样就越会让后人觉得他有私心,可诸葛亮的确没有私心,在刘备那样的人手下,如果有半点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
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用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自己与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
而李严的被废则成为刘备遗嘱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备的政治遗嘱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目的。
终结:李严被废 。
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
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
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
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
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公司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
也许阿斗并非是扶不起,或许是生不逢时吧。
40度高温天气什么概念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