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复台湾:与郑成功齐名的英雄
郑成功把台湾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后,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仍然坚持抗清。“三藩”之乱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支援“三藩”,率兵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而清廷方面过去二十年间对台湾的政策都是“安抚”,从1681年开始政策改为“征剿”,这是根据时局变化而做出的一次政策上的重大转变。
这一年,恰逢郑经突然离世,其子郑克塽年幼,郑家内部发生了内讧。而喊了三十几年的“反清复明”口号,已经没有多少号召力,在台湾的大陆士兵,更是人心浮动,想落叶归根。
时势造英雄,这时候一个叫施琅的人站上了历史舞台。施琅原本在郑成功手下任职,后来跟郑成功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而越来越得不到郑成功的信任。发展到后来,郑成功杀害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这样,施琅和郑成功之间的矛盾再也没有调和的可能。
施琅石像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施琅对郑家恨入骨髓,决心投靠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主动降清,听说施琅主动来降,清朝方面很欢迎,马上升任他为福建水师提督。许多旧部下得知施琅投靠清朝后也追随而来。就这样,施琅由郑家的亲密战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
康熙三年(1664年),施琅攻占东山岛,郑军在福建沿海的据点全部丧失。施琅上书清廷,提出进军台湾的主张,本就有统一之心的康熙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任命他为靖海将军,负责统领水师训练。
也许是时机尚未成熟,也许是老天有意考验,施琅前后三次出兵台湾都因为台风无功而返,这让当时一些人对施琅的能力与动机产生了怀疑。后来,反对武力统一台湾的一方占据了上风。
康熙
而当时的康熙皇帝由于还没有掌握实权,不得不下令撤销福建水师,销毁全部船只,把施琅调回京城,给了他一个闲职。虽然身居闲职,感到抱负难伸,可施琅并没有忘记统一台湾这件事,他时刻关注沿海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等待机会。
这一等就足足等了十三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有意抽调兵力统一台湾。在福建总督姚启圣和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康熙重新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出兵。
此时的施琅早已年过花甲。其实,当时大多数人还是反对出兵台湾的,但是施琅得到了康熙的大力支持。他一方面操练水师、制造军械、选择将领,一方面制定攻台方案。
施琅收复台湾
终于万事俱备,只等出兵。1683年六月中旬,施琅率领大型战船三百余艘、中小战船二百三十余艘、水兵两万余人,从福建东山岛扬帆起程,进逼澎湖。施琅大军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两百艘,歼灭其精锐部队一万两千余人,收降近五千人。
郑军战败,施琅采取正确的政策,灵活地处理台湾问题。施琅身边的人曾经问他:“你与郑家有血海深仇,如今郑家大势已去,为什么还不为亲人报仇雪恨呢?”施琅回道:“我带兵进攻台湾,这是国家大事,怎么能公报私仇呢?
只要郑家人真心归顺,我不会伤害他们,否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连累台湾的百姓。”从这一点上看,施琅将个人恩怨抛于脑后,一心以国家和百姓为重。终于,在和平的感召下,郑克塽投降,正式归顺清朝。
台湾统一后,康熙帝很是高兴,封施琅为靖海侯,甚至脱下龙袍派人赏赐给施琅,作为嘉奖。
郑成功
统一台湾后,施琅看到了台湾的重要性,坚决主张驻守台湾。他上书康熙,指出台湾事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防护重任,万万不能丢弃。而且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对台湾这个地方,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侵占,如若不守住,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台湾一旦再被外国侵略者侵占,那时再出兵远征,将会难于登天。
施琅对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在福建晋江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后人把施琅与郑成功相提并论,不管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还是施琅统一台湾,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