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渊平舍身救主的历史原型是谁 申佑帝殉难的历史是怎样的?
国子监师生因为害怕王振势大凶残,大多敢怒不敢言。这时申佑站了出来,号召国子监学生联名上书营救李时勉。申佑的义举,受到不少好心人的劝阻,让他不要去招惹王振,以免性命难保。申佑听罢大笑:“难道我申佑是贪生怕死之徒吗?我相信国子监不缺男子气概!”申佑与监生李贵、石大用等人,集结学生千余人前往朝廷请愿,声称愿以己身代师赴死。做贼心虚的王振担心事情激变躲了起来,通政司将申佑、石大用等人的奏章呈给英宗,又经孙太后从中斡旋,英宗终于下旨释放李时勉,并将其官复原职。《思南府续志》称赞:“公(申佑)之所为,皆人所不敢为也。”
正统十年(1445年),经过几年的国子监历练,20岁的申佑荣中进士,不久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申佑仍然以言行正直著称,颇受同僚称道。明英宗时国势渐衰,防务松懈,蒙古族瓦剌部落经常侵扰边疆。1449年七月,瓦剌四路大军进逼中原,也先亲率大军攻打大同。
手握兵权的太监王振老家是大同,他担心大同遭瓦剌洗劫,怂恿英宗御驾亲征。明朝廷紧急拼凑了50多万人随帝出征,申佑亦在阵中。明军先锋与瓦剌军在阳和交手,被打得溃败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坐镇大同的英宗异常惊恐,急令撤军,途中遭遇瓦剌军多次截杀。七月,英宗退守土木堡,土木堡是一片高地,瓦剌军切断水源,围困土木堡。
为了尽快拿下土木堡,也先用计诱兵,先是派人讲和,接着佯装撤退。毫无作战经验的王振以为机会来了,迅速指挥明军移营突围。瓦剌骑兵四面围杀,申佑随驾左右,为英宗挡敌开路,战斗中,申佑舍生忘死,身上的鲜血都溅到了英宗衣服上,但因为瓦剌军太过凶猛,明军始终不能脱困,也先率骑直闯明军中营,欲生擒英宗皇帝。
英宗下令在群臣中挑选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舆突围,最后申佑被英宗选中。受命于危难之时,申佑迅即乔装打扮,乘上英宗的帝驾,吸引瓦剌围兵,掩护英宗突围。瓦剌兵把申佑当成了英宗,将他重重围杀,申佑最后死于乱军之中,年仅24岁。
可叹的是,申佑的壮举没能改变时局,英宗皇帝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却沦为瓦剌的阶下囚。杨家将小说中杨大郎舍身救主也是学的这一招,杨业与六郎、七郎保车驾出东门,大郎化装成太宗与其余众兄弟出西门诈降。
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连下五道敕命诏告天下,褒奖土木堡之变中代帝殉难的申佑及其家人。申佑已去世的父亲被特赠进阶文林郎,母亲及妻子封为孺人,儿子申链被特赐恩生。(“文林郎”不是实职,一般授予正七品的官员,相当于县处级干部。“孺人”是妇女的封号,明时用以封赠七品官员之妻。
一品、二品官员的妻子封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到九品都是孺人。如果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称为太夫人。恩生则是一种世袭方式,明代品官子弟有官生和恩生之别。申佑的级别不够恩荫子孙,所以朝廷特赐。)
申佑是可敬可叹的英雄加楷模,古人云:“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申佑孩提之时,杖策救父于虎口;弱冠之年,挺身护师于帝前;随驾出征,又为救帝而殉难于沙场。在他24年的短暂人生中,集救父、护师、代君死三节大义于一身,他一以贯之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实在是万世之少见。但就是这样一位万世罕见的忠义之士,死后也有冤情。
重返中原的英宗,于景泰七年(1456年)再次登基,他对“土木之变”的死难之臣均予追封、厚赏,但唯独不提申佑,为什么如此可歌可泣的人物,却被历史尘封与遗忘,明代以及后世的有识之士为其大声鸣冤。在英宗的功劳簿里,申佑的名字“不挂一字,谥与荫典不及一言,而土木堡忠臣庙渺焉无闻”,嘉靖年间的御史萧重望对此愤愤不平,他指出,如果没有当年申佑代驾之功,英宗后来何以能够坐享太平,为什么改元登极之时,往事被一笔抹杀?
当年跟随英宗殉难的十六人中只有申佑没有受到表彰,有些人给出了原因:申佑出身于偏远之乡,朝中无亲朋好友为官,朝中无人为其死难呼鸣,而英宗正值“国步艰难之际,倥偬丧乱之秋”,无暇顾及,故而在谥萌祀典死难之臣时遗漏了申佑。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英宗之前的代宗就曾对申佑大力表彰,可见其事迹应很确凿。英宗的表彰名录缺少申佑,不是疏忽而是有意回避。
申佑不被表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申佑之死触及了英宗内心的隐痛,申佑代驾死难是英宗自己想出来的主意,那是他的尴尬而非骄傲,有损帝王的光辉形象。
后来的杨家将故事把这件事进行了升华,改编成杨家父子主动提出要代驾突围,这样处理之后,君臣两方面的形象都高大了起来。但是,土木堡之变的一些事实,在英宗回国之前就已写进了历史,英宗再要更改不那么容易,所以只能回避,以便忘却或掩盖那段令人难堪的回忆。为了讨好皇上,也有人为英宗不表彰申佑的做法开脱。他们辩白说,土木堡之役中有些死难的臣子虽然忠心耿耿,但并没能匡救英宗于危难,而且又发生了太监喜宁降敌、王振伏诛等不光彩的事情,所以褒恤不宜滥施。
这样的说法显然也不能服众,英宗改元登基之后,对有过无功的王振都立庙祭祀,怎么表彰有功之臣反而成了滥施褒恤呢?不难想见,申佑的功绩被掩盖完全是有意为之,英宗不仅自己不提申佑血溅帝衣、代驾死难之功,还压制下级对申佑功绩的评叙。然而申佑的冤情能够瞒过一时,瞒不过一世,公道自在,天理难泯。英宗之后的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朝堂之内多有大臣反复为申佑死难之事申冤,要求为其建祠,还以公道。
嘉靖皇帝在位时,终为申佑赐谥“忠节”。嘉靖十年(1531年),巡按御史郭弘化下令为申佑立祠祀之。第二年,申佑的家乡也开始立祠,称“申忠节公祠”,祠内有联称赞:“虎口活父,剑下全君,生民以来无比忠孝;天上游龙,人间瑞凤,霜露所坠莫不尊亲。”“北地风霜尽,千载来吹不散忠臣气魄;南天日月明,百世后犹照见孝子精魂。”申佑的忠烈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仡佬人。
申佑的事迹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有义举、有冤情、有奸人,三者俱备,活脱脱杨家将故事的翻版。明以后文人整合杨家将故事时,很可能借鉴了申佑的故事。杨家将故事中大郎替宋太宗殉难,杨业死后蒙冤,奸臣通敌卖国等情节与申佑事迹非常神似。
不仅如此,明代的杨家将小说,还有很多事情都与贵州、川南、云南一带流传的故事有关。明代历史究竟为杨家将提供了多少素材已无法确切统计,但明代新增的杨家将故事,很多都能在播州一带找到线索。
这个思路可以解释明代小说为什么突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之前的杨家将小说为什么突然消亡没能流传下来呢?这与播州杨氏的解体与消亡有关,播州杨氏的兴盛与衰亡,影响了明代以后杨家将故事的发展和编排。
中印边境在中国的哪个省
雍正简介 雍正生平故事介绍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