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存在主义大师
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发表谈话:“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唁电像雪片一样从法国各地飞来,世界各国的舆论也纷纷表示哀悼。4月19日,萨特遗体下葬蒙巴那斯公墓,数万群众自发跟随灵车,哀荣之盛,无疑是法国20世纪最隆重、最触动公众感情的一次葬礼。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萨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一岁多时就去世了。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知识。1915年,他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他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至1928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此后的岁月中,波伏娃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与战友。
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但当时萨特关注的“人”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中。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在洛林地区被德军俘虏,随后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
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用文学干预生活。1941年获释后,他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40年代是萨特创作的黄金时期,有大量作品问世。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神经质的、孤独的知识分子洛根丁的眼睛透视了一个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孤独、空虚荒谬的现实世界,揭示了自己早期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虚无的,人的努力终究是徒劳无益。小说通过洛根丁对人生目的的怀疑和探索,概括了一代人的感受,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洛根丁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也就是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作为精神文化领域里的一位巨人,萨特留下了丰厚的业绩,其论著、作品有50卷之多。在哲学上,他是20世纪存在主义首屈一指的代表,其专著《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与《方法论若干问题》等,已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中的经典。
哲学家萨特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体系与思辨的大师,而且善于把他的哲学带进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存状态活生生地结合起来。他哲学思想的核心“自我选择”已发展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影响着二战后一代又一代人,在法兰西乃至全球范围,生命力都强盛不衰。
萨特可谓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了一生。在20世纪的思想史、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在生前不断地享受着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善于制造社会轰动效应。例如,在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他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作品大为流行,风靡欧美以及日本等国,狂热的青年甚至在服饰与语言上都力求标榜出对萨特的信仰。此时,萨特俨然一代宗师、一朝教主接受着青年一代的膜拜,虽然他在1945年的一次会上还这样宣称过:“存在主义,我不知此乃何物。”
1964年,瑞典皇家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奖,他坚决予以拒绝,表示“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诺贝尔奖的授奖台这个高不可攀的地方有史以来竟头一次受到了轻视与冷落。萨特的缺席比他的出席更引起全世界的惊愕与震动。
2018世界杯半决赛时间
中国东北地区有哪几个省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