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作何解
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清明上河图》卷,是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的作品。图卷真实、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不但可与宋代文献相印证,而且还提供了许多文字无法描述的形象资料,因而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建筑、交通、服饰、民间习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图的艺术手法也十分高超,横向的全景式构图,将极其繁复的场景处理得有条不紊,严密紧凑,笔法精细谨严,设色清淡典雅,人物生动传神,器物细致逼真。作为举世闻名的风俗画佳作,此图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为世人一致公认的。然而对其图名,尤其是“清明”一词的含义,学术界却颇有争议。“清明”一词最早见于金代张著的题跋,张著引《向氐评论图画记》称,张择端作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于是其图名便确定下来。有关“清明”的解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清明”是指清明节。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称,此图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如在上河春”一句,故所画为春天景色。近现代许多学者也沿袭了这一说法,认为图中描绘的是汴京城郊人民在清明时节所进行的扫墓、踏青、探亲等种种活动。
另一种意见认为,“清明”是指汴京城中的“清明坊”,因而图中所绘的是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地段的繁华热闹场面。持这一意见的人,还对“清明时节”之说加以辩驳,提出许多疑问。如画面上有驮着木炭的驴队;农家短篱内长着像茄子一类的作物;赵太丞家门口垂柳枝叶茂盛;一些人物光着膀子,拿着扇子;有些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嬉戏;岸边、桥上有几处摊子上放着切好的西瓜;临河的一家酒店,在条子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凡此种种,都不可能是清明时节应有的现象。从画面分析,似乎理解为中秋节前后的景色更为合理。
上述两种意见都有所依据,且言之成理,但又都有不足之处。据宋代文献记载,清明节前后,汴京居民家家禁断烟火,门插柳条,并蜂拥出城扫墓踏青,以致出现“阗塞诸门”“四野如市”的景象。人们在郊外歌舞宴饮,尽情游玩,直至日暮才回城。《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风俗画,却没有表现出清明时节特有的风俗,这是持“清明时节”说者难以解释的。而持“清明坊”之说的人,也未能在画面上找到可资佐证的有力根据。
于是,又有人提出第三种说法,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而是古代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代词。如《诗经•大雅•大明》即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之句,故其图名实含“承平”“太平”的寓意。从历史上看,宋徽宗时,朝廷确实有大肆鼓吹“歌舞升平”的事实,身为皇家御用画院待诏的张择端,创作此图以迎合皇帝的心意,是很有可能的。
距北宋较近的金代人题跋,也称:“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似乎点明了此图的主题在于表现当时的承平风物。从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应该说,第三种意见是很有说服力的。不过,此说的前提是承认该画作于徽宗时期,而《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还未有确论。
看来,在《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二字的解释还未有定论以前,与其将此图所描绘的景象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或空间来理解,还不如将其视作是北宋一般的都市生活的典型写照。
下一节:《清明上河图》何时由张择端绘制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
宋仲基方否认恋情是怎么回事
中山舰是怎么沉的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