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自称西北狼代表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甘肃人的性格比较像狼,甘肃人自称自己为西北狼。坚忍,独立,踏实但善于思考,勇于行动,来自甘肃的名人都有这个特点。比如大家熟知的主持人朱军、水均益和地产大佬潘石屹,都是甘肃人的代表。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甘肃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就诞生在这里,故有“羲轩桑梓”之称。
汉代的开边政策和张骞通西域成功地开通了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甘肃成为中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整个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
但是,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特别是由于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甘肃渐渐成为荒僻之地,“土旷人稀,疾苦甲于天下。”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甘肃人民在这古老而神奇的陇原大地上生生不息,与戈壁、高原、沙漠、黄土俯仰呼吸,相互依存。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甘肃人特有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
笔者在去兰州的路上,看到这样一对夫妇:在一片因风扬尘的地里,妻子以巾裹面,迎风挥锄,丈夫则一瓢一瓢将混合着黄泥的水浇进地里,这样的场景让我动容。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属于山地型高原地貌。
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常年干旱。老百姓千百年来靠天吃饭,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一是靠他们坚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二是靠他们战胜严酷条件的聪明智慧。
他们发明的砂田和集雨水窖,就是对付严酷干旱环境的利器。砂田就是在土地上铺一厚层砂石,在砂石下免耕种植,雨水下渗而不蒸发,又保水又防水土流失,天旱时土地上的庄稼都被晒死,而砂田里的庄稼生长茂盛,干旱地区打不出水井,老百姓就挖水窖集存雨水供日用。
在黄土高原岩性黄土中挖窖,就要解决渗水问题。老百姓发明了用红胶泥和麻筋,夯筑窖底窖壁的办法,既防止了渗水,又形成了井水不腐的效果。
兰州原称皋兰县,兰州的先民们在皋兰这一“苦甲天下”的地方靠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恶劣自然环境斗争不懈的智慧生存了下来。
定西县大坪村是一个在甘肃发展史上具有符号意义的山区小村。
1962年,大坪只有十几户人家,种的是陡坡地,亩产粮不足70斤,住的是土窑洞,生活都很困难,许多人举家逃荒。为了改善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大坪人靠三辆独轮车起步,人背肩挑,苦干实干,兴修水平梯田,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975年时,大坪的人均口粮上千斤,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能给国家交售300斤“超购粮”。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大坪村2700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梯田化。可以说,“大坪精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人民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大漠的黄沙和刺骨的西北风造就了甘肃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他们可以在沙漠中顶着风沙和烈日种植胡杨林,具有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他们敬畏自然,但也勇于挑战,用结实的肩膀挑起生活中的磨难,用宽阔的胸膛迎接苦尽甘来后的美好曙光。土地的贫瘠、气候的干燥不但没有带给他们暴躁的情绪和杞人忧天的悲观,相反却赐予他们以潇洒和大度。
陇人性格中之执着坚实,堪称天下之最。陇上自然条件严酷,天灾人祸,从来与陇人如影随形,要生存下去,要在生存中获得发展,必须具备执着的精神,坚定的品格。
近代以来,甘肃人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在发展滞后的困境里,在灾害频发的威胁中,求生存、谋发展,形成了富有底蕴的人文品格和地域文化,执着坚定、顽强拼搏,成为甘肃人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熔铸而成的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面对风沙的肆虐,治沙英雄石述柱悄无声息五十年,犹如固守寂寞的瞭望塔,勇斗风沙,矢志不移。在一望无际的浩瀚沙漠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一道道绿色长城。践行了他一生的精神信念:豁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这就是执着坚韧的甘肃人的典范。
在甘肃,只要和那里的农民、工人相处几天,你就会发现这种精神随处可见。是成是败看坚持,坚持就有机遇、坚持就有希望,战争不是以一时的胜利来判断,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这种矢志进取、行之有恒,不折不挠、愈挫愈奋,上下求索、绝地求生的精神,陇原人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迎来了一次次的成功,完成了一个个的跨越,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执着坚定,已经成为陇原人民的一种性格,一种操守,一种顽强坚韧、百折不回的精神风貌。正是凭借着这种执着坚定、坚持不懈的品格,陇原人写就了千里陇原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和生存发展的壮美乐章。
推荐阅读:
甘肃男人的性格憨厚实诚
甘肃人的性格特点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