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统一台湾 清朝稳固东南沿海
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不久病逝。南时,其子郑经留守厘门,讣告至厦门,郑经宣布承袭父位。与此同时,郑经的叔父郑世袭也在台湾被部下拥立即位。郑经随即率军入台,与叔父郑世袭发生权力火并。最终,郑经统治台湾,与清朝分庭抗礼。
起初,清朝一直试阁招抚郑经,郑经则要求效法朝鲜,做个属国,向大清迸贡。清朝廷没有接受这一条件,康熙摺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三藩叛乱之时,1674年4月,郑经亲率兵马3万、战船300艘,伙同吴二桂、耿精忠起兵,占领厦门、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地。1680年4月,在清军的进攻下,郑经败退台湾。16S]年春,郑经病逝,享年39岁,12岁的次子郑克塽袭位。
此时.康熙已经平定了三藩,腾出手来整遁边疆,当即抓住台湾政局动荡之机,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台湾。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曾是郑芝龙的部将,并随郑芝龙降清1646年,施琅投奔郑成功,参加抗清斗争。但是,施琅个性极强,在是否追随南明永历帝等问题上与郑成功观点相左,导致二人矛盾不断激化。一天,郑成功因施琅“违令不遵”,公然挑衅自己的权威而将其拘捕,并将施琅的父亲、弟弟及家人一同抓起来。施琅在部将的帮助下逃跑,郑成功派人追捕未果,盛怒之下,杀了施琅的父亲、弟弟。施琅愤而再度降清。
降清之后,施琅被任命为福建同安副将,后升为同安总兵。施琅数次上书康熙请求攻台。1662年(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1664年11月至1665年5月,施琅先后三次奉命进军澎湖,都因遇到飓风无功而返^当时,施琅的儿子施齐、侄子施亥还在台湾,郑经为离间施琅,故意任用施齐与施亥而康熙的对台政策也以招抚为主,又听信了密报,怀疑施琅有二心,撤了他的提督衔,明升暗降,调入京师为“内大臣”,“软禁”起来,一禁便是10多年。
1681年春,“三藩之乱”已平,郑经已死,台湾政局恶化,全岛又突发灾害,洪水淹没粮田,疫病踵接,死者枕藉,兵匪肆虐,社会陷人危机。高级将官纷纷率兵投奔大陆或与清朝秘密联系,以待清军复台时作内应。面对这种形势,康熙决心武力收复台湾,复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
尽管做好了武力攻台的准备,康熙仍然希望和平解决合湾问题。1682年t2月,福建总督姚启圣派人赴台谈判。当时,郑氏希望继续割据一方,提出“遣使赍书,愿称臣入贡,不剃发登岸’结果,谈判再次破裂。
1683年6月(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兵2万、战船300艘,从福建铜山(今东山)海域启程,进取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
郑军主帅刘国轩在20余里的澎湖沿岸上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集结主力部队,决心严防死守。当时还是大风大浪季节,情势对施琅相当不利。然而,施琅毫不畏缩,6月22日,施琅率军苦战澎湖。经一天激战,打死刘同轩麾下曾瑞、王顺、江胜、应辉等50多名将领、兵士1.2万余人,俘虏5000余人,焚毁其大船20余艘、一般船只百余艘。郑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国轩等数名髙级将领乘小船逃冋台湾。此战,清军伤亡2100多人,总兵朱天贵战死,总兵林贤重伤,施琅失去一只眼睛。
澎湖是台湾的门户,刘国轩败走,台湾门户洞开清军大兵压境,郑氏集团惶惶不可终然而,清军占领澎湖后,施琅并不忙于进军台湾,反而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使得台湾、澎湖军民“奠不感泣,愿内向”。
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8月13日,施琅率军和平人台。郑克塽带领文武官员缴册降淸。从此,台湾固归祖国^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中国疆土再次得到统一。
康熙接到郑氏归降奏报的那一天,恰逢八月十五^当时,康熙欣然赋诗言志,留下《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七律
万里扶桑早桂弓,
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
柔远初非赎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壌同。
为表彰施琅统一台湾的贡献,康熙授予他“靖海将军”称号,加封“靖海侯”。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属福建省;设巡道1人,总兵官1人,副将2人,驻台兵力8000人;在澎湖设副将1名,驻军2000人。此后,台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下一节:康熙皇帝抗击沙俄侵略平定北疆
返回首页>>>最全面的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全解读
康熙皇帝抗击沙俄侵略平定北疆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