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徽州水运符号徽州放木排
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有很多曾经非常重要的东西都逐一退出舞台。这其中徽州木排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放木排,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熟悉,但对于出生在农村的山里人来说,并不陌生了。 就拿徽州草民来说吧,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份活儿,但耳濡目染于父辈们曾经放木排的活儿,还是有些深刻的了解。
徽州草民出生在休宁县流口山区,那里森林资源丰富,素有“徽杉仓库”之称。自古以来,山民们靠山吃山为习惯。曾几何时,山里人全年的主要经济来源全靠这几根木头生活。20世纪60-80年代,陆路交通运输欠发达时,当地过着秋采伐,冬集材,春夏放运日子。于是,水上放排也就成了山里人心中的一件头等大事。
放排,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有的杉木扎成约百米长,宽约2米的木排。放木排前期需要装排,装排就是将所伐晾干后的杉树按大小、长短进行分类,并根据杉木的大小,将8—10棵木材于水中摆齐,排成2米左右宽形状,然后在前面、中间和尾部横上几道硬杂木棍,再用扭成麻花状的杉木绞索或竹篾索捆绑扎紧,使多根木头组成一排,这样一节木排就串完了。
山民们扎木排是很有讲究的,整张木排从不用一颗铁钉和一根铁丝,最后将这些木排连成一体,就成了一条长龙。长的木排像火车皮一样,一般由十几节组成。第一节木排前端微微翘起,前方安装一支可以活动的舵杆木棹,形状像木船的桨,但舵杆比桨要大得多,是用整根大木头制成,树根部劈成扁的,拐弯时用来掌握航向,搬动舵杆划水,排头就会向左或向右行进。
排工都是清一色为男性,以30-40岁的壮年人最多。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年富力强,勇猛胆大,能吃苦耐劳。放排是门技术活,所以“排头兵”必须是年青力壮,不仅要反应敏锐、眼疾手快,经验还要丰富。如果木排方向把持不好,排与排之间往往就会发生碰撞。因为山区河道本身就不宽广,而且还有各地乡村的木排集中在河道中漂流。因此,一条木排的停滞不前就有可能会导致整条排龙挤压顶撞,甚至造成水路的集中瘫痪。
放排惊险骇人,一条木排的缆绳如果万一遭遇悬崖断裂,整条木排就会全部散架。为了抢修木排,这个时候,排工们个个可要下到水中将散乱的木头重新拾起,绑好再排成排龙,否则排就放不成了。如遇到4月的春寒,再刺骨河水,都要潜下去,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放排本身就是风险无处不在,在那个年代“放排放排人死未埋”是常有的事。即使遇上同伴殒命于水,排还是要放,因为在靠山吃山的日子,那洪水中放排毕竟挣工分养家糊口的活。
乡村的放排主要集中在春夏洪水上涨季节进行,多从4月雨季开始。当雨水来时,河水上涨,放排工们便早做好了准备,扎排运送木材,而做父母、妻子的却为他们备好了油盐、米、斗笠、蓑衣、衣服、棉被等等生活用品,一旦上了木排,放排手们少则五六天,多则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到家。
屯溪闵口彼时是重要木材集散中心,流口、溪口山区每年数十万立方米的木材基本都运往此地囤积外运各地。根据路途测算,从老家汪村大连放排到屯溪闵口,水路交通至少有200多里。木排从源头沿水而下,途经休宁汪村、流口、茗洲、溪口、五城月潭、龙湾等,闯滩跃坝不计其数,所谓的“万山不许一溪奔”。每逢放排季节,屯溪闵口、孙打渔河面上停放的木排常常占了差不多半个河面,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山区公路交通运输日益发达,汽车代替了水运,后来再也见不到有人放木排了,这一行当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放木排”已成为一段史话,那些撑排的画面也只能永远保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了。
声明:以上内容源自行走观察,仅供欣赏、学习、交流,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敬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您稿费,谢谢!
刘邦、司马懿:脸皮最厚心最黑
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愿过江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