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为何不喜欢耿直的寇准?
澶渊之盟后,真宗一直担忧的外部威胁得到暂时缓解,然而没想到的是朝廷内部的矛盾却不断升级、日益激化。
战后没多久,真宗便把主和派王钦若迅速召回京城,给以资政殿学士的宠遇。王钦若见真宗此时这么宠爱自己,也想借机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伺机进谗真宗,说前天澶渊之盟其实是城下之盟,城下之盟古来为耻。
寇准之所以主张皇上亲征,实际上是拿皇上作“孤注”,而“孤注一掷”也是皇帝的奇耻大辱云云。这些话,让真宗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至于让他接连几天都是闷闷不乐,寝食不安。
真宗原本就不怎么喜欢寇准的耿直,之所以起用寇准,主要是因为让他帮自己渡过难关。否则,真宗不可能让自己不喜欢的人来当宰相。在听了王钦若的谗言后,真宗便在景德三年( 1006) 二月,以寇准“过求虚 誉,无大臣礼”为借口,罢免了他的相职之位,出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 市)。擢参知政事王旦为相,王钦若知枢密院事并加王钦若资政殿大学士之号,位诸臣之首。这个得意忘形的王钦若,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可惜真宗却并不了解他的真正意图啊。
景德五年正月初三,担任宰相的王旦率群臣人宫早朝,当诸臣奏事完毕,皇城司来人报说,在宫城左承天门南角,发现像书卷一样的黄帛两丈多,黄帛上面隐约有字。真宗于是对众臣说:“去年十一月,我曾梦见神人,说今年正月当降《大中祥符》三篇,想必正是天书下降了。”宰相王旦等即跪拜称贺,说是“天书”降临,应该前去奉迎。
真宗君臣一行便步至承天门,焚香望拜,取回“天书”,由知枢密院陈尧叟启读。内容的大概意思是,真宗能以至孝至德诏承先业,治理天下,今后更应清静简俭,善始善终,永保宋祚。读毕,真宗再拜,接过“天书”,藏于金匮。然后大摆宴席邀请文武群臣共同饮酒赏舞赏歌,还把京朝官员都加恩升爵,令改元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
之后,“天书”接连不断地出现,真宗也忙碌于东封西祀。这时的真宗完全已经被迷信得不知东南西北了,仅仅是因为自己曾做了那么一个梦,其实只要他稍微多用点头脑相信也不至于频繁出现这种“天书”的现象,而导致自己失去理智。
真宗非常崇奉祥瑞,又沉湎于封祀,朝内一班大臣为了讨得真宗的欢心,也极意屈奉迎合,利欲熏心的他们都希望真宗能给自己加官进爵;以稳固自己手中的权位。
第一个倡导祥瑞封祀之说的便是王钦若,他竭尽精思,挟符瑞以邀恩宠,反正之前耿直的寇准已经被他逼出京城了,现在也只有他才是真宗身边的红人。而真宗在失去了直言进谏的寇准后,就好像失去了灯塔一般,盲目的相信身边那些做作大臣的谎言。大中祥符五年(1012)王钦若被拜为相,兼枢密使。由于王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被人讥讽为“瘿相”,再加上他为人又十分阴险狡诈,只管一味迎合皇帝的意思,与其他几个狼狽为奸的奸臣一道被称为“五鬼”。
然而,这么多的“祥瑞”不但没有给赵恒和他的帝国带来什么好处, 反而是天灾人祸不断,以至民心惶恐不安。如果真宗这时候也能及时反省,那说不定今后又将是另一番局面了。
从大中祥符九年的夏季起,京畿、河北、陕西、京西、京东以至江淮、两浙、荆湖的大片地区发生蝗灾,各地关于蝗情的奏报接连不断送进皇宫。为此真宗整日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几次或亲自或遣官分赴各道观,建道场来祈祷上天,乞求保佑。又多次下诏灭蝗。但灾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继续扩大,蝗虫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能消灭这些可恶的蝗虫。
这年七月的一天,真宗刚刚坐下要享用午膳,左右侍卫报告有飞蝗经过京城。满脸忧愁的他半信半疑地出门临轩观望,只见飞蝗遮天掩日,不见首尾。真宗被吓得忧形于色,意甚不怿,立刻下令撤膳应灾。自此,竟忧郁成疾。
下一节:真宗赵恒罢相选相
推荐阅读:《宋真宗赵恒事迹介绍大全》
四川的“四”是什么意思?
陈平反间计起到了什么作用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