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如何缔造出康熙盛世的 如何评价康熙的一生?
康熙帝(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在位61年(1661~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执政时,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加强皇权,平定三藩,驱逐沙俄,巩固一统,使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位时人民安居乐业,国力繁荣昌盛,同时也为其后的乾隆皇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使得清朝出现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康熙继位时只有8岁,是顺治的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了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84年统一台湾,1688~1697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150多年的边界和平。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收复了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
康熙在位期间,使清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与他们比有伟大过人之处,康熙时候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裕,文化最繁荣,疆域最开阔,国力最为强盛。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么湖,东北到库叶岛,总的面积大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
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康熙还大力修建园林,先后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这样就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清朝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康熙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等,康熙主持编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二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康熙可以说是最勤奋学习的一个。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的满族师傅给他讲满语,教他写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还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康熙对朝政十分勤勉,他14岁的时候开始亲政,当时亲政叫“御门听政”。具体来讲,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礼、吏、户、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参加御门听政的还有起居注官。
康熙帝的可贵之处,在于既能汲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又能继承清初优良的传统,将御门听政定成制度,亲做表率,以传久远。康熙帝从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之日起,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病逝之前,长达55年,除因三大节(正旦、冬至、万寿)、重大祭日、宫中变故(如丧葬)、病卧不起等情况暂停御门听政外,寒暑不辍,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像康熙帝这样将御门听政定为常制,一以贯之,在中国皇朝史上是空前的。御门听政是康熙帝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制度财富。
康熙帝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推广教育,奠定了清朝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1722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名人名言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吾人凡事唯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读书以明理为要。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天下不广?
孝贤皇后的孩子为何接连夭折?
孝圣宪皇后的皇妃档案
延伸阅读:
暂无内容!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